大陸成功產出2隻複製猴!取名「中中華華」技術類似桃莉羊

▲複製猴。(圖/新華社)

▲中中、華華小姊妹住在保溫箱中。(圖/新華網,下同。)

大陸中心/綜合報導

國際學術期刊《細胞》25日刊出一份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的「複製猴」研究報告,以孫強為首的科學家,運用桃莉羊(Dolly)的複製技術,成功複製出2隻長尾獼猴,分別取名為「中中」及「華華」。對於許多人在意的「複製人」問題,研究團隊表示,複製非人類靈長類動物的唯一目的,就是要服務人類健康,但不考慮對人類進行相關研究。

▼期刊上刊出的顯微影像。(圖/翻攝Cell)

▲大陸成功產出2隻複製猴!取名「中中華華」技術類似桃莉羊。(圖/翻攝CELL期刊)

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的孫強指出,中中是第一隻體細胞複製猴,誕生於2017年11月27日,華華則是第二隻,在中中誕生後的10天誕生,「他們2個的基因,都來自同一個流產的雌性獼猴胎兒,我們提起了胎兒的體細胞,將細胞核植入好幾個摘除了細胞核的卵細胞,中中是第一個發育成型,並順利誕生的幸運兒。」

▼中中、華華的生日差了10天,所以體型也有差別。

▲複製猴。(圖/新華社)

根據《新華社》報導,複製猴的成功,代表中國將率先建立起可有效模擬人類疾病的動物模型,孫強表示,運用複製技術,未來一年內,將可培育大批遺傳背景相同的模型猴,「這能滿足腦疾病和腦高級認知功能研究的迫切需要,又可廣泛應用於新藥測試。」

孫強進一步介紹,由於實驗對象的遺傳背景不同,「實驗組」及「對照組」的說服力常不夠強,「傳統醫藥實驗大量採用小鼠,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鼠類可通過快速近親繁殖,培育出大量非常相似的小鼠。」但小鼠和人類差別太大,到了人體檢測時,經常出現無效,或有副作用的情況,「這也是目前大多數腦疾病研究難以取得突破的大原因。」

▲複製猴。(圖/新華社)

從1997年的「桃莉羊」到今天的「中中華華」已過了21年,期間只有美國俄勒岡國家靈長類動物研究中心在1999年複製出名為「黛翠」(Tetra)的恆河猴,但當時使用的複製方式和桃莉羊不同,產出的後裔數量也有限。

孫強表示,複製猴有三大困難,第一,是細胞核不容易識別,去核的難度大,「作為受體的卵細胞,必須先把細胞核『摘除』,才能容納體細胞的細胞核這個『外來者』,可是,猴的卵細胞核去核難度非常大。」

▼小猴子分別出生8周、6周,都還在喝奶。

▲複製猴。(圖/新華社)

第二,是卵細胞容易提前發育,體細胞的細胞核進入卵細胞時,要先「喚醒」卵細胞,然後才啟動一系列發育程序,所以喚醒的時機要非常精準,「用傳統方式,猴的卵細胞很容易被提前『喚醒』,導致複製程序無法正常啟動。」

第三,是體細胞複製胚胎的發育率太低,「被轉移到卵細胞的細胞核,突然要扮演受精卵的角色,『趕鴨子上架』很不適應,需要科學家採取多種手段『保駕護航』。如果『保駕』不力,絕大多數克隆胚胎都難以正常發育,最終胎死腹中。」

關於外界最擔心的「複製人」議題,神經所所長蒲慕明院士解釋,複製非人靈長類動物的唯一目的是服務人類健康,但研究團隊不考慮對人類進行相關研究,「複製猴的成功,將為腦疾病、免疫缺陷、腫瘤、代謝等疾病的研究、干預、診治帶來很大的幫助。」

▼研究團隊介紹複製技術的原理。

▲複製猴。(圖/新華社)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