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復興/濱海決勝灘岸殲敵 突破傳統鉗制的新作戰概念

▲▼             。(圖/翻攝自國防部青年日報)

▲「106年國防報告書」提到,國軍會以「戰力防護、濱海決勝、灘岸殲敵」阻敵人登島進犯。(圖/翻攝自國防部青年日報)

國防部月前於「106年國防報告書」中推出「戰力防護、濱海決勝、灘岸殲敵」的新作戰構想,誠如如筆者之前曾概論,該構想主要針對兩棲進犯場景,故對中共可能祭出之其他動武模式,仍需另備方案以為因應,但整體而言尚稱可行。

其實新作戰構想融合了相當程度的「非對稱」思想,而所謂的「非對稱作戰」,旨在藉由不相等(性質、形式、成本、性能、數量)兵力,配合有利條件(時點、空間/地海空域、電磁、資訊等) 與戰術戰法,來抵消敵方優勢、降低其攻勢效能或拒止進占、創機獲致有利戰果。手段則往往採量多、價廉、分散、機動、隱匿、強固(韌)化、飽和等形式。

台灣固然因有民生建設與經濟命脈需要保護,「非對稱」不可能成為防衛作戰主軸或在國防支出上占有很高比例,但融合此色彩的作戰方式除實質戰術效益外,也可迫使對手研擬對策並投注資源以為因應。這些資源的挪移,則會對敵方兵力籌建之性質、規模、速度與質量等造成排擠或限制,有助紓解我長期處於被動、窮於追趕應付中共出招威脅的壓力。

相對廉價的作為若能讓敵人須消耗更多資源(經費、時間、兵力、出擊次數、額外配套等),方可達成相同軍事政治目的,便已獲致成效!「滑跳板戰術」就是此邏輯下的產物。

許多人批評滑跳板起飛不能替代F-35B戰機,所以毫無意義。但其實F-35B也只是短場起飛並可垂直降落(STOVL),而非不要跑道;在3,000磅武器籌載、450海浬作戰半徑油料構型時,還是需至少180公尺跑道才能升空。這當然要比我現有傳統戰機所需跑道短多了:F-16A(4,000磅籌載構型時)最短起飛距離535公尺,降落距離810公尺;幻象兩千最短起飛距離503公尺,降落距離610公尺。亦即,須維持800餘公尺跑道堪用,才能起降這些戰機。

台灣6個主要基地共10條跑道,長度均逾2,700公尺。共軍欲癱瘓我戰機起降,至少需同時破壞30段800餘公尺的跑道。雖不需將這些跑道段全部炸毀、僅令期臨界無法迅速修復,但也絶非每段命中個3、5枚飛彈便可辦到。且這尚未計算戰備跑道,或我攔截來襲飛彈對共軍攻擊效率之影響。而戰機起飛距離愈短,可用跑道段就愈多,癱瘓機場所需資源也愈大。根據美軍1990年的研究顯示,F-16使用仰角9度滑跳板時,起跑距離(Ground Roll)可縮短逾5成。美軍雖因無迫切需求並未深入實驗,但其分析數據仍可供我參考。且該研究意味著,一旦「滑跳板戰術」實際驗證可行,即便不應用於滑行道額外增加堪用起跑段,中共所需(同性能)飛彈數量便得倍增。而為確保達成能有效癱瘓我跑道,共軍之近即時戰損評估(BDA)能力亦須斥資加強。

▲▼滑跳板戰術。(圖/翻攝自x-plane.org)

▲因應中共「第一擊」將破壞台灣各重要空軍基地跑道,國防部已要求發展「滑跳板戰術」。(圖/翻攝自x-plane.org)

飽和是「非對稱作戰」的重要手段,而「群涌」(Swarming)近年則被視為深具飽和攻擊潛力戰法。在新作戰構想中,「群涌」體現於「微型匿蹤飛彈突擊艇」與「劍翔」反輻射無人載具等方案。然突擊艇曝光後飽受批評,認為21公尺長、45噸的設計耐海性差、籌載力不足、毫無存活與作戰效率。但事實定否如此呢?

可藏護於岸上掩體、戰時只在岸基防空火力涵蓋的沿岸作業、本身幾無射頻曝露的匿蹤小艇,其實不易被雷逹或電偵遠程偵辨,且又將裝備「便攜式防空飛彈」以反制武裝直升機等視線內空中威脅,理論上應有相當存活率,起碼也不至遜於「光六艇」。

艦艇的耐海與籌載性能主要取決於設計,不宜單就其大小噸位斷論。英國廣泛使用的Severn級救難艇(17公尺長、42噸)就可在5~6公尺浪高海象下執勤,除各型救難設備外,還可容納至少28名倖存者(約2.4噸),相當於將近3枚雄二飛彈。而美國洛馬公司正發展72噸級無人突擊艇可裝載4枚LRASM長程反艦飛彈(總重8噸,等於9枚雄二)。

比較值得探討的是,突擊艇與其他既有兵力在任務角色上有無重覆? 有否更好方案?

60艘突擊艇可攜載120枚雄二彈,與「光六艇」隊能量相同且任務重疊,並不能凸顯飽和優勢。若純就此狹隘角度,邏輯似嫌不夠充分。但突擊艇成本甚低(每艘約一億元Vs.光六艇當年約4億元),每枚飛彈的載台成本及人力需求至多只有「光六」的一半,整體成本甚至還可能低於陸上機動發射車。若能將突擊艇構想再精進,當更可符合新作戰概念需求。

譬如,考慮不同構型改採尺寸重量較小、成本較低、可攜載數量較多的精準導引武器,使每艘突擊艇同價載彈量至少倍增,形成壓倒性「群涌」飽和攻擊壓力。像中科院研發的反輻射飛彈,國際上可獲得的火箭助推型精準導引炸彈或導引火箭等,都是可參考的技術方向。這可在反登陸作戰不同階段,為打擊與雄二不盡相同性質/噸位/距離/檔次/數量之目標(如:登陸艇、氣墊船、掃獵雷艦艇、輔助兵力等)提供更適切,更合乎成本效益的手段。

▲▼洛克希德‧馬丁的發展中的無人飛彈突擊艇模型。(圖/翻攝自Navy Recognition網站)

▲洛克希德‧馬丁發展中的無人飛彈突擊艇,與我參謀本部提出的迷你飛彈突擊艇類似。(圖/翻攝自Navy Recognition網站)

與其全押寶在目前這個有潛力,但不乏再細緻化空間的構型上,不如先試製少數原型測試並驗證戰術戰法,待配套技術漸次妥備後再量產。且中科院正研發無人海上載具(並顯已掌握無人靶船技術),若能將突擊艇構想與無人海上載具以及低成本精準導引武器結合,發展成大量廉價導引武器的近岸機動發射載台來構建互補性作戰分工,必為極具前瞻優勢之方案。

據對國軍新作戰構想有深入了解的美軍與諮詢顧問表示,台灣現正構擬的改變包括更廣泛的思維上活化。這些人士舉例,台灣有意調整防空系統部署,進一步強化機場反飛彈涵蓋,以加大共軍飛彈癱瘓我戰機起降能力之困難。若再與國軍精熟的跑道快速搶修能力及其他措施配套,可顯著增加共軍對攻擊我機場跑道所需之資源,以及規畫執行上的複雜度,從而紓減共軍飛彈對我跑道之威脅。同時,國軍也在籌建近程防空武器加強防禦雷逹站、指管中心等重要設施,搭配硬殺手段與消極防護來對抗巡航飛彈與反輻射武器。

他們欣見國軍開始認真研籌美方近來一直建議的「低成本精準導引武器」(Lower-cost PGM),顯示台灣願考慮以較「可負擔」形式,構建聯合截擊作戰所需之部分精準火力,包括各種導引火箭、導引砲彈等。例如,導引火箭單價僅地獄火飛彈的1/4,更適合大量部署反制較低端目標。

國軍亦將投注更多努力透過強韌化、分散、備份、隱蔽等方式,增進指揮、管制、通訊系統的存活性。部分手段包括增設備用中繼站台、擴大使用行動應用程式,甚至考慮在必要時藉軍民系統共用等,增闢通訊渠道、頻寬與可恃資訊傳發方式。而新作戰構想不僅在前述諸領域有所鬆綁,更較之前重視電子戰、資訊戰等軟殺手段,並正規畫籌建新能量。

▲▼弓三機動垂直發射架。(圖/翻攝自國防部青年日報)

▲國軍有意調整防空系統部署,進一步強化機場反飛彈涵蓋,並配合跑道快速搶修能力,以加大共軍飛彈癱瘓我戰機起降能力之困難度。(圖/翻攝自國防部青年日報)

新作戰構想似都專注在「戰力保持」與「濱海戰域截擊」,對遠程打擊甚少著墨。其實國軍並非不重視反制作戰,而是務實認識到,鑒於大陸幅員遼闊、軍事目標眾多廣布,以我可負擔之遠攻能量,不可能有效癱瘓其遂行戰爭之能力。即便只是有限的反制能力,仍可藉選擇性打擊高價值關鍵目標,擾斷共軍作戰步調、遲緩其行動、破壞調度協調,並阻滯其達成對台用兵政治軍事目標。國防部指示建構符合「飛彈技術管制協定」(MTCR)限制、類似美軍ATACMS的戰場支援飛彈,便是此思維體現之一。

前述顯示,國軍正針對中共近年來大力發展,藉由打擊關鍵重心目標以癱瘓對手的戰法研擬對策。美軍官員與資深退將對此多表嘉許鼓勵;反觀國內,各界人物雖早已把中共威脅光譜都談爛了,卻罕聞因應之道。闊論問題卻不思尋解決,無非讓自己徒成「消息靈通的被害人」,甚而淪為助敵三戰的從犯。不少論者對軍方這次堪稱「難得的思想相對振作」甚至酸諷抨擊,儼然「樂觀其敗」。

國軍受美方迫促,近年來「創新、非對稱」喊的震天價響,但付諸實行者卻幾近闕如。原因在於傳統作戰(或美/國軍準則)中沒有現成的,必須自行摸索發展。然台灣政治文化不切實際的要求「零缺失」,而導致軍方「不做不錯」心態下無意實驗試錯,談何創新突破或落實進步?

姑且不論國防部的新構想是否完整成熟,或共軍會否祭出更有效的「反反制」措施,但至少首次有軍方領導人肯探索新思維,針對共軍威脅提出些具體嘗試。單憑這不甘坐以待斃、敢於突破傳統鉗制的主動,就值得我們肯定支持,並鼓勵督促國軍持續落實、精進創新。

好文推薦

梅復興/站穩美國安戰略一隅 愈有助我開拓兩岸關係

梅復興/解放軍來勢洶洶 別再搞「非對稱」軍備了

梅復興/萬劍彈,深具戰略博弈價值的反制作戰能力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讚!

●梅復興,台北出生,祖籍湘東,旅居美國。長期鑽研國防,嫻熟美台安全關係。曾創辦並主編《 臺海軍情》電子期刊,現為台海安全研析中心主任。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88論壇歡迎多元的聲音與觀點,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

梅復興專欄

梅復興專欄 梅復興

台北出生,旅居美國。長期鑽研國防,嫻熟美臺安全關係。曾創辦並主編《 臺海軍情》電子期刊,現為臺海安全研析中心主任。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