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立報/科技力引導媒體變貌,但內涵始終來自人文力

▲▼新媒體,融媒體,數位匯流,城市,科技。(圖/視覺中國CFP)

▲無論媒體有多新、科技有多炫,新媒體的真正內涵永遠是人文力,而不是科技力。(圖/視覺中國CFP)

文/李學文

最近,我們公司(鴻海)在討論成立新的組織,需要集體創意來為其命名。由於長期以來,我們一直在做的,都是跟所謂的「新媒體」科技相關,不是VR、AR、MR,就是與數位影音內容融合Big Data、AI、Chatbot的應用相關,因此名稱總脫離不出這些。只是,成立一個新組織,總期望能長長久久,可以想見的是,在未來5年、10年,甚至更久之後,這些目前常見的科技詞彙,有無可能過時了?沒人敢說。所以,我最後跟大家建議,乾脆用XR好了,因為X代表了無限的可能。其實,我內心想的是,甚至連這個R字未來也可能被其他字母替換了,如果了解數位匯流真義的話,可能會認同我的看法。

其實,我不太喜歡用「新媒體」一詞,因為一來它太籠統,並不能說明今日的媒體身處的環境特色,電視對廣播、廣播對報紙,都是新媒體。二來,它誤導了我們,以為經營新媒體,就是在數位或網路時代經營過去我們所認知的媒體產業。

其實,媒體的變貌,無論是依附的載體、被使用的環境、內容呈現的方式等,無一不是與傳播科技息息相關的。從黑白到彩視、從無線到有線、從IPTV到OTT-TV、從單一視角到VR等,甚至於是匯流AR 及與AI,拉長時間來看,它也不會僅止於此,因為,科技不會停止演變。

我最喜歡用的,是「匯流媒體」,對岸管它叫「融媒體」,它較能反應環境特性。

數位匯流的重點,不在數位而在匯流,而匯流的重點在於創新的什麼。匯流的方式及樣貌有多種層次,它可能包含網路匯流、終端匯流、內容匯流、專業匯流、使用情境匯流、體驗匯流、商業模式匯流、行為匯流等,領略到愈深的層次,也愈能提出不同的媒體創新,而成功的產品及應用,其實都跟這種領略有關。

舉例說明。近日,業界好友介紹我一款利用iPhone手機便可以輕易操作、即時合成輸出的AR應用程式,我即興的編一個對白,他人便可以透過螢幕看到我跟蜘蛛人對話。不僅如此,當鏡頭移動,蜘蛛人跟我的相對位置都隨之移動,彷彿蜘蛛人就真的在我身邊一起互動、主持節目一般。

臉書也不落人後,利用它內建的照像機特效,我瞬間就變成手持光劍的電影星際大戰裡的一角,就連臉上的刀疤特效,也可以隨著我的臉部移動而移動,唯妙唯肖。數位科技竟使得傳統影音必須耗費多道工序才能做出的結果,瞬間便能完成。我當時即思考,現在直播很夯,如果我是直播主,可以利用這樣的手法,讓星際大戰主角主持節目、讓蜘蛛人可以成為你的共同主持人,如此, 內容不是多出許多互動性及趣味性?

此外,我們團隊還嘗試了其他的「融媒體」作品,諸如在VR的世界裡,體驗漫畫主角處在真實空間裡的主觀感受,又或是利用戲劇中主角人物化身的Chatbot與觀眾互動,做劇情的交流或是劇透等。新科技能夠如何影響到媒體的發展?它需要許多對數位匯流的理解與一些人文想像,嘗試未必一定有所成,但不去嘗試,也實在難自稱為「新媒體」。

▲▼媒體,媒體匯流,社群,科技,工作,新媒體,網路。(圖/翻攝自freepik)

▲數位匯流的重點不在數位而在匯流,而匯流的重點,在於利用科技的日新月異創造些什麼。(圖/翻攝自freepik)

傳統媒體人想要轉化為「融媒體」人,我建議要從平面思維轉向立體思維,它包含了三面向:點、跨、深。所謂的「點媒體」,指的是效果只有點狀的媒體,像是過去的許多影音內容,只有一次性播出的效益,但在匯流時代,不是不能製作「點媒體」,只是必需用「點媒體」的有限效益來衡量製作預算。所謂的「跨媒體」,指的是是否擅用影音圖文元素,整合傳達出最好的媒體訊息。而「深媒體」是指如何利用新興科技,讓受眾能夠依賴你的媒體內容及平台,而非用後即棄。

如果我是傳統媒體人,看到以上的論述,可能會有些無所適從,但,無論是老媒體、新媒體,不管是嬗遞幾代的科技,傳播媒體的本質,還是在於傳遞訊息。

受眾為何要接受訊息?其實不外乎以下幾種目的,資訊的、娛樂的、知識的。當然,目的可以是單一性的,亦可以是複合的,如娛樂加知識性,或是資訊加知識性等。只不過,前提必須是受眾透過訊息所感受之娛樂性、資訊性、知識性是否真正到位。換言之,無論我們的媒體有多新,科技可以多麼炫耀,如果提供的內容,不能讓娛樂性更增強,讓知識性更豐富,讓新聞性更快速,科技終究也不過是噱頭、一時風潮罷了,對消費文化,對商業獲利,意義真的很有限。這種體察傳播效果是否到位的能力、新媒體的真正內涵,永遠是人文力,而不是科技力。

共勉之!

好文推薦

台灣立報/當媒體遇到中央廚房

台灣立報/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校園情殺問題依舊無解

台灣立報/關於金馬獎的三項隱憂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88論壇粉絲團按個讚!

台灣立報,成立於1988年,以傳播、科技、教育三領域為關注焦點發表評論文章。作者李學文,鴻海精密半導體事業群顧問/協理,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系兼任講師。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88論壇歡迎多元的聲音與觀點,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