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呆、呼吸、覺察 靜坐沒有你想像中困難

▲▼靜坐,沉思,冥想,呼吸。(圖/翻攝自freepik)

很多人認為靜坐很難做到,其實只要透過簡單步驟,慢慢練習,就可以自然成習慣。(圖/翻攝自freepik)

文/糖果小俠

幼稚園大班時,我最好的朋友非常愛發呆,每天早上大家一起等校車時,我爸爸總是說:「XXX又在發呆了!」後來我也注意到,她很像「發呆公主」,無論等車、坐車、上課、吃飯……,她總愛發呆。

我的發呆公主好朋友,是獨生女,頭髮少少短短的,長相稚嫩,身材比同年齡孩子嬌小,膽子也特別小,我猜她跟地球的因緣並不深,對這個世界極為陌生,部分靈魂還逗留在原來的「星球」上,沒有完全來到地球,所以當她發呆時,其實是某一部分的她,回到原來的世界吸取能量,剩餘的她,則在地球處於休眠狀態。如果你熟悉或相信身心科名醫許添盛醫師所推廣的「賽斯心法」,就會明白,我所言並不假。

觀察身邊上了年紀的老人,很多時間處於失神、發呆的狀況,失智症的患者更是如此,許添盛醫師分析過,因為他們的靈魂,開始回到原來的世界,正在為慢慢脫離地球,離開我們這個物質世界做準備。美國某知名靈媒也曾在書中提到過,人在睡眠的時候,靈魂從來沒有閒下來過,他們會離開身體,彼此互動、討論,並且規劃接下來的「人生故事」應該如何發展。所以千萬不要真的以為你的命和運,已有定數,其實你的靈魂是可以幫你改變命運的,這大概就是「人定勝天」以及「意念」的威力吧!

我是一個免疫系統疾病患者,確診超過10年,領有終身重大傷病卡,幾年前,在友人的推薦之下,開始學習靜坐,從驗血報告數據顯示,成效極佳。幾年下來我發現,其實「發呆」是一種難能可貴的天分,而且發呆就是在靜坐,怎麼說呢?

太多人告訴我,他們無法靜坐,因為只要一坐下來,閉上眼睛,腦袋就會開始活蹦亂跳,各種人事物泉湧而來,完全無法達到「靜」的狀態。而「發呆」,等於無時無刻都可以將腦袋「定住」並且「靜下來」,也等於隨時隨地能夠進入「靜坐」的空靈境界,進而平衡交感神經,調整身心靈,緩解憂鬱、焦慮、躁鬱、失眠、疼痛……等各種情緒和身體的症狀,甚至延緩老化,改變氣質,帶來許許多多好處,因此,「發呆」是難能可貴的天分,絕非玩笑話。

若沒有發呆的天賦異稟,應該如何平靜下來靜坐呢?腦袋總是無法淨空怎麼辦呢?我總是會回答說,「你是人,不是神,無法靜下來很正常,不要因此放棄靜坐。可以透過學習,慢慢學會放空、發呆、靜坐。」

▲▼發呆,白日夢,男孩,幻想。(圖/翻攝自freepik)
偶爾放空「發呆」,可以將腦袋「定住」並且「靜下來」,調整身心靈,緩解情緒,可是難得的天分呢!(圖/翻攝自freepik)

首先我給你兩段口訣,坐下來,閉上雙眼,把注意力集中在眉心或頭頂,然後慢慢默默唸口訣,「慢慢」唸,很重要,愈慢效果愈好。

口訣一:
放鬆,放鬆,放鬆,平靜,平靜,平靜。我在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空靈境界,正面能量包圍我,支持我,療癒我,這裡充滿無私的愛。放鬆,放鬆,放鬆,平靜,平靜,平靜。

口訣二:
交感神經請沉睡,沉睡,沉睡,副交感神經請甦醒,甦醒,甦醒,副交感神經請主導我的全身,放鬆,放鬆,放鬆,頭腦放鬆,眼睛放鬆,臉放鬆,身體放鬆,腸胃放鬆,腹腔放鬆,四肢放鬆。

默唸口訣之後,請你緩慢的呼吸,吸四拍,吐四拍,吸四拍,吐四拍……持續的做,能坐多久,就坐多久,這就是最簡單的靜坐了。只要會呼吸,就會靜坐,你說靜坐是不是很簡單呢?剛開始做不久沒關係,一分鐘、兩分鐘、五分鐘都很好,若生活忙碌,抽不出時間,可以把握坐公車、搭捷運的短暫時刻,將自己抽離出來靜坐。

透過上述方法,你始終無法靜下來靜坐,怎麼辦呢?請發揮你的「覺察」能力,覺察自己在胡思亂想時,請打斷思緒,把自己拉回來,將注意力重新集中在眉心或頭頂上,持續閉著眼睛靜坐。若胡思亂想一次,就拉回自己一次,若胡思亂想五次,就拉回自己五次……,久而久之,覺察功力會變強,靜坐效果會變佳,身體的正能量也會愈來愈多。剛開始你可能不熟練「覺察」,久了就訓練有素了。

這個世界,太過紛擾、糾結、雜亂,人們的身心靈經常被干擾、打擊、崩壞,因此,時時刻刻需要被療癒和被修復。楊定一的《靜坐》一書,內容透徹,靜坐是醫學和科學都證實有效的自我療癒方法,而「發呆、呼吸、覺察」都是不花錢的本能,學會運用它們來靜坐,就能細水長流的自我療癒、自我修復,不需要求助身心科醫師,受制於可能有副作用的藥物,何樂而不為呢?

好文推薦

多汗症 -壓垮李新的稻草之一

請問姚立明,如何說服「藍人」投柯P?

「媽寶」連勝文,叫你爸來選市長算了!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88論壇粉絲團按個讚!

●作者糖果小俠,政大廣電系畢業,罹患乾燥症、雷諾氏症、多汗症,也是紅斑性狼瘡隱性病患。本報保留刪修權。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88論壇歡迎更多討論與聲音,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