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掌握三大絕招 非隱身戰機的殲-10C成功隱形

中國空軍大片《空天獵》釋出殲-10C進行超低空突擊訓練照片,意外曝光中國版「馬赫谷」訓練地。(圖/翻攝自大陸網站)

▲中國空軍大片《空天獵》釋出殲-10C進行超低空突擊訓練照片。(圖/翻攝自大陸網站)

大陸中心/綜合報導

解放軍殲-10B、殲-10C這樣的三代半非隱形戰機,竟也擁有隱身能力。據了解,中國掌握三大絕招,讓這兩款戰機得以全面貫徹隱身設計理念,雖然其效果仍與殲-20這樣採用全面匿蹤設計的四代機相比仍有較大差距,但和其它同代機進行空戰時,卻能大幅度降低敵方的雷達截獲面積

《新浪軍事》近日刊登烏龍防務評論指出,實際上殲-10B和殲-10C擁有隱身性能這並不奇怪。資料顯示,殲-10B是在2008年12月完成首飛,只比殲-20驗證機首飛時間早了1年多,同時兩款戰機皆為成飛所設計,很可能共用了部分隱身設計概念

該文章表示,根據各國權威研究發現,作戰飛機在頭部方向上的雷達散射源主要集中在3個地方。首先是進氣道,渦扇發動機葉片暴露在外,會顯著增加本機的RCS(雷達散射面積)值,第二是雷達罩內的雷達天線,第三則是戰機座艙。而殲-10B和殲-10C正是圍繞這三大雷達散射源做出隱身設計。

▼中國殲-10B戰機。(圖/翻攝自中國軍網)

中國殲-10B戰機。(圖/翻攝自中國軍網)

至於採用何種方式實現隱身效果,首先第一個做法就是使用DSI「蚌式」進氣道。文章分析,這種進氣道最大好處是取消附面層隔道,降低數百公斤重量,同時其鼓包正好對發動機風扇葉片產生遮蔽,在殲-10不大的機身中巧妙發揮隱形戰機S形進氣道的作用

另外,座艙採鍍膜玻璃座艙蓋,來抑制座艙形成的雷達反射,並採用相控陣雷達,這種雷達本身就屬於低可截獲(LO)雷達。最後在鴨翼的部分可以發現,殲-10A有一個電子戰鼓包位在座艙側下方,殲-10B和殲-10C則改為三角形,位置在鴨翼前方,這對鴨翼偏轉時產生了很好的遮蔽作用。

▼解放軍首款隱身戰機殲-20。(圖/翻攝自中國軍網)

▲殲-20出竅!建軍90周年接受閱兵 駕駛艙內照片首次曝光。(圖/翻攝央視)

香港軍事分析家梁國樑也曾指出,殲-10C具匿蹤能力,而其匿蹤設計卻與現有的匿蹤戰機不同,為大陸方面首次試用。他進一步說明,該機的匿蹤設計中,機殼可以讓雷達波進入機體,雷達波進入機體後,由機內組件吸收及消耗雷達波,令其無法折射回去。

大陸軍事專家曹衛東表示,殲-10C雖然做了隱身處理,但與美國F-35等匿蹤飛機畢竟存在代差,其隱身性能肯定不能與其抗衡。但如果殲-10C與F-35空中正面格鬥,該機的空中機動性能和遠距離打擊能力,並不會與F-35存在很大差距。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軍武熱門新聞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