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公教、中年男孤獨死風險高...從年輕開始培養3點

▲fb,臉書,社群媒體,網路成癮,老年,年輕。(圖/翻攝自pixabay)

▲隨年齡增長,要注意生活圈別因此封閉和僵化。(圖/翻攝自pixabay)

文/金珽運

孤獨死,意指脫離家人與朋友生活,獨自寂寞地迎接死亡。大部分都是死後很長一段時間才被發現。在日本,孤獨死大多發生在獨居老人身上,但是在韓國社會,「候鳥爸爸」的孤獨死則時常成為話題。其中又以50多歲的男性占最大比重。孤獨死最常發生在年屆退休前後的男性身上,這樣的事實十分耐人尋味。

對於人際關係局限在公司或工作的男人來說,孤獨死絕非事不關己的問題。從目前家人各自分散,獨居人數增加的趨勢來看,孤獨死在幾十年後將會變成一件非常自然的事情。當大家都能活到100歲以上,孤獨死就不再是生活條件差的人專屬的命運了。現在起,我們也該認真為獨自死去的狀況做準備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從事帶有教導、指示性質之職業的人,退休後大部分都會這樣,例如:高層公務員、教授、公司高級職員、將軍、政治人物。他們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存在已經因為生命脈絡不同而改變,還是一直重複以前掛在嘴上的話。這意味著生命的完形崩壞,我們絕對不能讓自己變成這樣。

想改變生命的完形,大致上有3個方法。

第一個方法是改變「人」,不要總是和同一群人見面、聊同樣的話題。同學會、登山會這類的聚會是非常「致命」的;接觸新的人,傾聽他們的故事,生命的完形才會越來越健全。

第二個方法是改變「場所」。隨著場所不同,思想和態度也會出現變化。我在日本生活了幾年,發現確實是這樣。最近我比兒子還要懶惰和髒亂,看來退伍後的那小子的確是我兒子沒錯。

最後一個方法是改變「關心的事物」。對未知的世界產生興趣後,人會自然而然地想要了解它。認識並體驗全新的事物,是世界上最快樂的事,也是正面的完形轉換。這三個方法之中,最重要的便是改變關心的事物,因為一旦關心的事物變了,人和場所也會改變。

總之,我們都必須能自己達成完形轉換,否則就會被別人強制改變。啊!那是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情了。

本文摘自《偶爾也需要強烈的孤獨:其實,你可以這樣生活》/ 金珽運(南韓文化心理學家)/四塊玉文創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