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想著跟別人比其實內心是自卑 自己滿意的人生才最美好

▲益生菌,笑容,煩惱,開會。(圖/記者謝承恩攝)

▲自我要求高的人,可能會受到完美主義性格所苦。(圖/pixabay)

文/林耕新

曾有一位學經歷都很好的女士來找我諮商,她的先生是科技公司的高階主管,非常優秀、能幹。當我說她「自信心不足」時,她一臉訝異,無法接受。她認為自己的能力好,自我要求高,婚前更是個常獲得掌聲與肯定的人,怎麼會和自信不足扯在一起。

「我曾經不知道問心無愧的底線。我總想把事情做好,我很難想像,為何有人對公婆可以那麼灑脫,可以說出不忤逆、不跟他們吵架就好了的話。我連生孩子這件事都在勉強自己讓公婆高興,生了一個女兒不夠,都四十歲了,還得了恐慌症,必須吃藥度日。為了給公婆交代,我還勉強自己去做試管……」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凡事要求完美反而阻礙自己的人生

很多優秀、自我要求高的人,往往也是缺乏自信的人。追根究柢多半是因為害怕失敗。害怕失敗的人認為,失敗等於能力不好,而要他們承認自己與一般人無異、都會經歷失敗,是他們所無法接受的。這樣的想法經常令他們裹足不前,寧可找藉口拖延或逃避,也不願意面對、理性的找出解決方法。

前述這位女士因為自信心不足,看待事物總是有自己的高標準。但實際上這樣的行為,往往也是因為不相信自己有能力面對困難、害怕失敗後他人的眼光與責難,於是勉強自己去討他人歡心。明白地說,為別人的肯定與認同而活,其實就是不愛自己的表現。

這與一個人的能力好壞、優秀與否沒有太大的關係,而是與是否願意接受自己、喜歡自己、信任自己有關。凡事要求完美,其實是缺乏自信的一種變形。

「事情沒有依照期望發展,就是失敗。」

「受到肯定與讚美,卻無法由衷地感到高興。」

完美主義者的認知通常只有二分法,沒有成功,就是失敗。如果沒有達到自己的理想或完美的標準,縱然過程如何美好或收穫再多,對他們來說一切都是徒然,毫無價值。

▲益生菌,笑容,煩惱,開會。(圖/記者謝承恩攝)

▲要求過高可能也會影響職場與日常的人際關係。(圖/pixabay)

對完美主義者來說,因為不願意面對或是害怕面對,所以在看到結果之前便會竭力讓事情不出一點差錯,並以此來獲得自我與他人的肯定。在職場或日常生活上,假如每件事都希望能達到一百分的水準,不僅會把自己累垮,周遭的人也會感受到壓力而苦不堪言。

一旦事情不如完美主義者所期待,他們很容易會因為這些缺失或遺憾而深受打擊,變得自責與憂鬱。人際關係當然也會變得不好,因為沒有人喜歡跟老是挑毛病的人在一起,身邊的人自然會想要閃避這些人該思考的不是如何讓事情達到高標準,而是當事情不盡人意時,該如何去面對,才不會陷入「自己很糟糕」的負面情緒中。

自己滿意的人生最美好

自我要求高的人,通常與他的童年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因為缺乏安全感,認為自己如果「不完美」就無法讓父母滿意。如果不能讓父母滿意,就代表自己很糟糕,甚至一無可取。自我要求高的背後,可能來自於兒時為了得到父母的肯定與認同的經驗。

活在這樣認知狀態下的孩子其實非常辛苦。當他們遇到困難時,既不習慣找人求助,也不願意說出來。即使有能讓他們感到高興的事,或是獲得他人的稱讚,也會因為自我懷疑而無法敞開心胸接受。

▲益生菌,笑容,煩惱,開會。(圖/記者謝承恩攝)

▲多久沒有打從心裡感到滿足與快樂呢?(圖/pixabay)

該高興的時候不敢高興,在別人看來只是微不足道的小挫折,他們也會因這等小事而覺得自己的人生是失敗的。一個充滿自信的人,不會那麼在乎別人的眼光和肯定與否。倘若一直活在這樣的壓力之下,等於是把自我情緒的鑰匙交給別人。人生的不順利也許是人生的考驗,但凡事皆有其極限。

不該把「失敗」與「能力」畫上等號

他人對自己的反應好壞是主觀的,跟自己做的好不好沒有絕對的關係。碰到不對的人,就算做得再好,別人還是有可能不高興,無論是誰都不可能滿足世上所有的人。但滿足自己,卻是做得到的事。為了追求卓越、太在意他人的眼光,總是為自己設定過高的目標,卻又因為達不到自己設定的標準而陷入自責與自我厭惡。

想要從這種令人絕望的二分法解脫,就必須學習轉化思考模式,而非執著於缺乏彈性的標準與立竿見影地輕易否定掉自己的努力。克服完美主義的念頭,可以從設定小目標開始做起,以達成階段性的小目標肯定自己,逐步累積自信。

人生只要經歷得夠多,便能體會出看似完美的事情,往往不如想像中那樣完美。而有自信的人認為,無論結果如何,過程都是有意義的。

信心補帖!

當我們只想著與別人比較時,永遠會自卑;當我們與自己比較時,才可能感覺到自信。

本文摘自《解憂相談室:從情緒整理、轉化想法,找回自信與自在的人生》/林耕新〈商周推選百大良醫、耕心療癒診所院長〉/如何出版社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