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學以外的人生目標 曾讓孩子思考過嗎?

▲青少年,讀書,升學,考試,憂鬱,迷失,自殺,人生。(圖/視覺中國)

台灣升學主義至上,除了為考試而唸書,許多孩子不知道自己的人生目標何在,陷入迷失與自我否定的情緒中。(圖/視覺中國CFP)

文/陳祖輝

日前一位北一女新生跳樓自殺結束青春年華,其留下短短的字句,透露出人生的疲累與無奈。姑且不從高成就父母教育下的壓力解讀自殺原因,畢竟完全將父母的高成就歸咎是自殺的主因,未免對當事人父母是一項嚴厲的指控,筆者無意朝此方向探究。

近來同事跟我分享她女兒明年即將考高中,女兒在高壓的學習期間透露個人的心聲,向母親說:「當前找不到追求的人生目標!」此話一出,筆者同事剛開始認為女兒自己找不到目標是不是一種不認真或是不用心於課業上的卸責之詞,當同事轉述給筆者聽的時候,吾人認為這句話其實是有意義的!應該好好正視並小心回應子女!

有意義的地方在哪裡?國高中準備升學的階段,「為了考上理想學校─努力讀書」從來不應該是一個人生目標。台灣升學主義的工具性造就了學校、父母與子女都是以功利成就的角度看待自己與子女,因此為了升學而讀書,並不是自己真的喜歡讀書而讀書。學校方面喜歡以排名刺激學生上進,在同學間互相比較,在未來升學的學校間互相比較,這一個沒有人性與溫暖的「比較」,難道就是人生的目標嗎?

筆者問同事:「您在女兒同年齡的時候,有追求的人生目標嗎?」同事靦腆地回答:「只有考上理想學校這個單一目標」。於是筆者向同事建議,大方地向女兒承認和她一樣,當年也是沒有追求的人生目標,這不見得是錯的!是因為我們的教育環境,不論是家庭與學校都沒有引導學生思考升學以外的人生目標。

曾聽過一個小故事,日本一位成績優異的中學生告訴老師,自己決定讀農科,老師問想讀農科的理由,他說自己的父親是一位樹醫,任何生病的植物到父親的手上,都有機會起死回生,他感受到當一位植物病理學家是一個有責任感且有趣的事。他學農的目的不是賺大錢,而是想做一件有意義的事。

學習的目的是要讓有意義的目標成真,個人努力達到目標前所做的各種犧牲才會是甘之如飴的。對比台灣教育用考試帶動學習,學生不甘願活在當下,無法從事有意義的事,因為當自己想做的事如果將來不能養活自己,大人們便會跳下來干預,並且用導正的態度使自己內心的夢想轉向,從此追尋的理想目標不在,當然走向虛無飄渺的「迷茫人生」。

法國社會學家涂爾幹研究自殺問題,人若處於貧窮線以下或重大災難過後,自殺行為相當普遍;但別忘了,人在經濟富裕階段,若是找不到自己喜歡的人生目標,那就會進入一種「迷亂」(anoime),迷亂型的自殺在如今先進國家社會中越來越普遍,多少與自我實現受阻有關,自殺者厭倦了社會排名的比較,這種不是因為貧窮而自殺的現象,應值得學校、家長們與整體社會一同探究並省思。

好文推薦

香港回歸20周年看「今日的港澳 明日的台灣」

拒絕被圈養 不要活在家長的保護傘下

憎恨犯罪 恐怖主義的溫床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讚!

●作者陳祖輝,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所博士,研究修復式正義、青少年犯罪問題、暴力犯罪研究。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88論壇歡迎多元的聲音與觀點,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