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重症醫師要與「神明」為友? 陳志金提Orz口訣

▲▼擲筊示意圖,廟,問卜。(資料照/記者周宸亘攝)

▲擲筊示意圖。(圖/記者周宸亘攝)

網搜小組/綜合報導

親人住進加護病房,有些家屬會因為擔心而尋求神明或民俗療法,但醫師可能會覺得權威被挑戰而發怒,醫病關係陷入緊張。對此,奇美醫院加護病房醫生陳志金則認為重症醫師可以嘗試與神明當朋友,他也提出了Orz口訣。

陳志金在臉書發文指出,學西方實證醫學的醫師經常會對神明或民俗療法感到不以為然,所以家屬就得偷偷的請「貌似友人的高人」,趁探病時來暗中「作法」,或者是趁護理人員不留意時,偷偷的灌、灑裝在保特瓶中的「符水」,搞得兩造碟對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有時候為了撇清責任還要寫『切結書』、醫師因為權威被挑戰而觸怒呢!」陳志金說,這樣讓醫病關係惡化的情形履見不鮮,但其實家屬也是在無助之下抱著姑且一試的態度,不一定是對醫療的不信任。他呼籲,醫師應該平常心看待,不必過度反應,反而如果因為生氣要求家屬簽切結書,才是破壞彼此信任的開始。

陳志金醫生示範怎麼用牙線及迴紋針將卡住的戒指拿出來。(圖/翻拍陳志金臉書)

▲陳志金醫師經常在臉書分享一些衛教觀念。(圖/翻拍陳志金臉書)

陳志金進一步指出,醫師可以與「神明」為友,站在同一陣線,共同「治療」病人。他也提出Orz口訣,O是「主動開明」(Open-minded),也就是主動向家屬表明有什麼宗教信仰、需要禱告或拜拜的都不反對,家屬聽完通常會鬆了一口氣,覺得醫師通情達理,使用符水也不必偷偷摸摸。

陳志金說,他把迷信當成是彼此建立互信與共識的一環,讓家屬可以為親人「盡一點力量」,無傷大雅,畢竟迷信是從小的生活環境養成的,一時半刻也不可改變,而且當家屬有此需求時,表示他們瞭解「病情的嚴重性」、「醫師可能也無能為力」,這也有助於消除對治療的過度期待。

口訣中的r則是「善意提醒」(remind)。陳志金表示,這個時候的家屬通常是很脆弱的、容易被騙,他會提醒家屬如果有人介紹昂貴的偏方要小心,而廟裡拜拜不需要花太多錢的,醫師都不會反對。「這樣的善意提醒,也是讓家屬感受到我們的關心,以及我們是同一陣線的!」如果病人有消化道、免疫力問題,醫師也可以跟家屬商量,符水可能象徵性喝一點或塗在嘴唇上,重點是在一開始就釋出善意,同意他們這麼做,怎麼做?其實家屬都好商量的。

插香,香,拜拜,香爐,燒香,線香(圖/記者季相儒攝)

▲拜拜示意圖。(圖/記者季相儒攝)

z是「峰迴路轉,互相往來」(zigzag)。陳志金強調,神明的「代理人」其實就是乩童或廟祝,所以醫師基本上還是和「人」在互動,「他們之所以會靈驗,其實就是很會察顏觀色、摸透家屬的心理。明白了這點,就不難理解,我們其實『是友不是敵』…」

陳志金也進一步舉例,曾經有病人命危,但兒子堅持拔管,說是神明指示要拔管才能活,該怎麼辦?這時候就要想到互動的對象是神明的「代理人」,就如同醫師要會診其他專科醫師一樣,「被會診者」需要有足夠的資訊,才能給出正確的建議,所以他告訴家屬神明給的指示是前幾天的,而病人這兩天有了重大變化,他邊解說邊把重點寫在紙上,讓家屬拿那張單子給神明看看,而隔天家屬哭著告訴他,神明說前一天晚上來醫院看過,說情況不樂觀。

「現在你知道了吧?為什麼這神明會這麼靈驗?英雄所見略同嘛~」陳志金指出,神明也會有Time limited trial的觀念,就是「先試試看這個治療,有沒有機會,就看這三天了」,也是很常會遇到的,跟安寧的觀念其實是一致的。

▲美國醫師史賓賽(Craig Spencer)目前在紐約市貝爾維醫院(Bellevue Hospital Center)接受治療。(圖/達志/示意圖)

▲治療示意圖。(圖/達志影像)

陳志金在文末再次強調,醫師不必因為家屬的迷信就生氣,甚至和他們劃清界限,醫師應該尊重家屬的信仰,瞭解這個Orz口訣,重症醫師也可以和神明成為好朋友,共同替病人和家屬解決問題。

不少網友看完文章後紛紛表示,「太佩服您了!陳醫師!」「真的,宗教信仰在任何地方都是需要被重視的。」「將心比心。」「人性化的會診,佩服。」「把界線講好,多一份力量也不錯!」「如每個醫師有此心態,建立彼此信任,那醫療糾紛必不會發生了。」而陳志金也回覆,「我是不相信,但是我尊重相信的人的『相信』。」


【影音推薦】為什麼人會認床?因為只有一邊大腦睡著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