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作家花3年寫一本書 追尋被遺忘的八二三

2017年05月9日 21:13

▲教授作家王瓊玲發表長篇小說新作《待宵花──阿祿叔的八二三》,版稅將捐贈予八二三砲戰烈士遺孀。(圖/記者洪菱鞠攝)

記者洪菱鞠/台北報導

八二三砲戰是台灣史上的重要事件,然而回顧歷史,有多少人還記得這場慘烈戰役,以及那些保衛家園、壯烈犧牲的烈士們?教授作家王瓊玲今年完成的長篇小說新作,就以八二三為故事背景,刻劃大時代下的無情戰火與有情人物,當故事挖掘得越深時,她對於戰爭的愚蠢、和平的珍貴、小人物堅忍的生命力有越深的體會,同時也不免感嘆,因為這場戰爭,有不少受害的軍人、遺孀,但八二三對於多數人來說只是一個冰冷陌生的數字。

八二三砲戰爆發於1958年,共軍砲擊金門,短短44天的落彈量超過47萬發,之後經歷20年的「單打雙不打」,直到1979年中共和美國建交,才終結這場長期軍事對抗。對於八二三,王瓊玲原先也是陌生,然而3年前的一次演講,讓她決定將新作《待宵花──阿祿叔的八二三》觸角延伸到金門,透過文學小說追尋被遺忘的八二三。

王瓊玲提到,2015年在台北的一次演講場合中,有位民眾表明自己也是梅山人,當時他說「王教授,妳還要不要寫小說?我家有很感人的故事讓妳寫。」之後他道出了岳父林德祿的人生故事,當得知同為嘉義梅山人的「阿祿叔」在八二三砲戰中被炸得全盲半聾,加上不忍這段歷史被淹沒,因此決心展開新作計劃,成為《待宵花》寫作動機。

為了瞭解八二三砲戰,以及阿祿叔當年在梅山接到兵單、遠赴金門做充員兵的歷程,王瓊玲不僅蒐集、閱讀、比對兩岸的文獻紀錄,爬梳數千頁的史料,她還多次前往金門、廈門進行田野調查,訪問參戰老兵、八二三烈士遺孀與遺孤、眾多耆老和兩地居民近百人等,前後花費長達3年的時間。她說,有次還透過電話連線,在「阿祿叔」用嘴帶路的指引下,找到當年他受傷的陣地,並帶回一抔古寧頭戰地沙土送給他。

現年86歲的阿祿叔,在砲戰中被炸瞎雙眼、震襲一耳,採訪過程中,王瓊玲曾尋問他還想不想再回金門看看,當時他極為抗拒,然而在2016年八二三紀念日那天,他再次踏上金門的土地,只為了親自悼念一個人,就是當年照顧他、卻不幸命喪砲戰中的排長。王瓊玲回憶道:「那時阿祿叔就靜靜摸著排長墓碑長達10分鐘,我第一次看到一個失去雙眼的老人家,這樣的淚流滿面。」

「我想阿祿叔回到金門的心情,應該是既期待,但又怕回憶再次被傷害,任何人經歷這種生死交關大事,都太慘痛了。所以阿祿叔要去之前非常掙扎,尤其他老婆最為反對,拒絕去看丈夫受傷的地方,因為太痛了,但阿祿叔最後還是很勇敢的回到戰地、到排長的墓地。阿祿叔的女兒後來甚至說,回去金門反而讓他的心靈得到很大的療癒。」

王瓊玲也強調,《待宵花》雖然是以阿祿叔做為小說的人物原型,但書中內容綜合許多真人真事,再加上個人的內在情思,藉此反映大時代中的小人物愛恨真情和生活樣貌,這是一本文學小說,非個人傳記。不過,她認為,阿祿叔即使全盲仍努力不懈,與妻子阿香攜手奮戰,這股生命力讓她聯想起金門的代表花「待宵花」,在黃昏時綻放,越到黑夜開得越燦爛芬芳,而這也是書名的由來。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