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暉/獻貢之行?安倍訪美的背後意義

▲日本共同社針對安倍訪美行程進行民調,結果顯示70.2%的受訪者肯定這次的首腦會談。(圖/東方IC)

文/李世暉

2017年2月10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華盛頓與美國新任總統川普會面,並就亞太局勢與未來日美關係發展交換意見。這次的會面無論就形式上還是實質上來看,都是一場對安倍政權極具意義的外交活動。

若從雙方發表的共同宣言內容觀察,日本在意的強化日美同盟、維護亞太地區穩定、建立自由公正的亞太市場等主張,均獲得川普認同;從結果來看,此一首腦會談順利達成了安倍晉三所設定的外交目標。而此一外交出擊的成功,不僅獲得日本民眾的讚賞,也讓安倍內閣的支持率上升至61.7%。

眾所周知,戰後的日美同盟存在著明顯的不對等關係。而此一不對等關係,從初期的安全保障領域,逐漸擴及至後期的政治外交與經濟貿易領域。事實上從日美首腦會談舉辦的地點來看,即可驗證關係上的不對等。若從1951年9月4日的吉田茂與杜魯門會面開始統計,至2010年11月13日的菅直人與歐巴馬會面為止,日美之間共舉辦109次的首腦會談。其中,在美國華盛頓舉行的會談計有39次,華盛頓以外的美國城市則有23次,而在第三國舉行的則有29次,但在日本舉行的,只有18次。換言之,日本首相去美國訪問的次數,是美國總統到日本訪問次數的3.5倍。

在傳統的不對等關係下,安倍晉三主要是透過巧妙的戰略選擇與戰術執行,成功搭建了「安川會」的外交舞台。過去數年來,安倍晉三持續強調「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的重要性,並有意透過TPP來保障日本的經濟安全。然而,這次的「安川會」中,安倍晉三雖然持續主張TPP的重要性,但卻主動將安全保障與經濟貿易脫鉤。

在戰略選擇層面,安倍晉三在外交戰略上的巧妙轉變,一方面確保了日本的國家安全,另一方面也顯示出日本願意解決雙方經貿問題的誠意。而在戰術執行層面,安倍晉三行前就釋放出利多訊息,例如要為美國增加70萬個就業機會,以及創造4,500億美元的新市場。因為川普在選舉期間,便曾多次強調日本搶奪了美國人的工作機會。而安倍透過此一利多訊息,先一步封住川普的嘴巴,避免讓這個問題模糊了首腦會談的內容。此一戰術的執行,完全符合老子在《道德經》中所言:「將欲取之必先與之」。

▲有些分析人士認為,安倍以經濟上的讓步討好川普,但換來的僅是美國對日本一貫的安全承諾。(圖/東方IC)

另一方面,「安川會」的政治經濟意涵,可從下列3個關鍵概念理解:

第一、「劍指中國」。「安川會」後的共同聲明強調,雙方將強化日美同盟,並致力維護日本領土的安全,以及依國際法維持海上秩序。聲明中的文字雖未點名中國,但意涵上卻再度確認中國為當代日美同盟的重要假想敵。而日美雙方也共同呼籲,相關國家(即中國)必須避免在南海海域出現升高緊張情勢的作為。

第二、「地緣經濟」。川普上任之後,立即宣示美國退出TPP,取而代之的則是推動兩國間的自由貿易協定(FTA)。川普的這項作為,不僅牽動了亞太地區的地緣經濟版圖,也為未來的亞太區域整合投下重大變數。在美國退出亞太區域整合的情勢下,日本與中國之間的競合關係,即成為主導亞太地緣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

第三、「政經分離」。1970年代初期,日本與中國在進行建交談判時,日本國內興起一股「政經分離」與「政經不分離」的論爭。在建交之後,日、中兩國在政治上曾有一段短暫的友好關係。但隨著冷戰結束與中國崛起,日、中間呈現出「政冷經熱」的關係發展態勢。亞太地區的和平穩定,是日、美兩國的共同利益,但彼此間在經濟與貿易上卻存在衝突。特別在川普的「美國經濟利益優先」思維下,日本不願因經濟衝突而損及國家安全,也因此對美政策已開始出現「政經分離」的傾向。

▲安倍晉三此次訪美與川普的會面,再次確認東亞和平是美日同盟共同維護的重要課題。(圖/東方IC)

值得一提的,就是這次安倍晉三的訪美行程,並沒有日本企業隨行,但在早餐會上,卻有許多重要美國企業領袖出席。這些美國企業領袖,大致可以分成4項重要的產業領域:洛克希德、波音,是鎖定日本強化國防的政策主軸;金沙集團、凱薩娛樂,主要是看中了日本的博弈合法化;雪佛龍欲爭取日、美在能源安全上的合作;TNEM則被視為日本推銷磁浮高速鐵路的重要夥伴。也因此從這些出席名單,即可推論未來日、美經濟貿易的重點領域,將落在國防產業、博弈產業、能源產業以及運輸產業上,亦成未來值得關注的焦點。

好文推薦

李世暉/日本博弈默示錄

李世暉/巨人巨獸的進擊!日本恐懼的投影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讚!

●李世暉。慶應義塾大學SFC研究所上席所員,慶應義塾大學媒體政策研究科特別招聘教授,現職為國立政治大學日本研究學位學程教授兼主任。專長領域為日本產業政策、日本經濟安全保障,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88論壇歡迎網友參與,投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