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宇程/老師!請理直氣壯的「不務正業」

▲歐美教師們往往身兼多職,因為他們的「不務正業」能帶給學生更多元且貼近市場面的觀點。(圖/達志影像/示意圖)

文/謝宇程

「我無法簽領據,也請不要在任何文件上提到我,感謝也不行,拜託。不然的話,我寧可一毛錢都不拿。」去年,我執行一個專案,邀請幾位資深教師協助檢視專案的最後成果,並依據他們的教學經驗提出意見。他們非常熱忱,也很認真的幫忙,但當我想要以報酬感謝他們的時候,他們的表情卻是害怕。

他們說,現在教育界嚴禁老師們兼差,而且抓得很緊。我這才發現,台灣的教育體系,竟是用「防賊」的心態看待老師的。

我不禁疑問:教師在學校之外有事業經驗,是個罪惡嗎?

上篇文章中我曾提到 Craig,一位優秀的加拿大籍教師,他有兩件事讓我非常敬佩,一件事是他教學的理念與熱忱,另一件則是:他驚人的「不務正業」。


Craig 在大學副修英語教育,在亞洲擔任英語教師多年,他的主修其實是技職教育 (Technical Vocational Education),而且是專業木工技師 (Master Carpenter),在加拿大,他可是有資格蓋房屋 (美加地區常見一到兩樓的木造房舍,不用鋼筋水泥),而且主要教的是木工。

因為有木工專業,因此他會自己設計產品,也成立自己的公司;除了生產商品,他還兼做貿易。他從小就是運動好手,所以也是位運動教練,在校內校外指導冰上曲棍球與高爾夫球。又因為他長年運動健身,身材高大魁梧,所以他還常被找去客串演員以及模特兒。

說實話,當我聽著他講述自己人生中的各種身分、能力、經驗等,我心中的兩個直覺反應就是:「怎麼可以!?」以及「怎麼可能!?」

▲台灣教育宛如布偶工廠,老師們無不制式化的將課程內容填塞進學生腦袋裡。(圖/取自網路)

教師兼職,怎麼可以!?

事實上,台灣的教育當局禁止教師們業外兼職,也不是吃飽撐著,和各種不見得優良的政策與規範一樣,通常都是「立意良善」。一方面,早年有些老師在校外開補習班,在學校卻不好好上課,用盡手段把學生拉到自己的補習班繳了錢後才願意認真教學;二方面,也想避免老師們分心多用,以免減少了在教學上投注的時間和心力。

然而,當我愈了解 Craig 的教師生涯,我也愈了解把教師嚴格的關在「教育現場」,阻絕了流弊,也同時阻絕了許多好處。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我們常常憂慮的「學用落差」。因為當 Craig 一邊當技職教師,一邊當專業木工、當產品設計師,甚至當貿易經銷商的時候,他有第一手的經驗與資訊可以告訴學生:你在學的不但有用、可以謀生,我還能告訴你如何成為專業人才,告訴你現在市場上的脈動如何,並且告訴你現在要學什麼才能貼近市場需求 ,因為,我就身在市場!

也因為身在市場,Craig 可以把專業領域技能要求、常用工具、最新知識都帶到課堂之中。正因為「不務正業」,Craig 可以成為世界和學生間的橋樑,而不是堵高牆。

除了具體的知識和技能外,更重要的差異在於心態和人生觀。Craig 這樣描述他自己:「我天生對世上各種事物都有強烈的好奇心,在非常年輕的時候就做了一個決定:我希望經歷更多的事物,希望拓展我的眼界。而我也是個天生的教師,我擅於、我喜愛和別人分享,我喜歡看到別人成長、變得更好。我覺得這兩件事不但不抵觸,反而應該是相輔相成,因為一個老師,幫助別人成長的人,本身更應是個不斷探索,不斷拓展人生的人。

我們的教育體系,有支持老師不斷探索、拓展人生嗎?我們讓許多老師,就在那幾冊課本、幾套測驗卷之中,耗光他的專業生涯,這是對的嗎?大多數的老師除了「教師」職外,沒有經歷過別的職業、身分、領域;不但不必,甚至被禁止在市場的浪濤間闖盪,這樣的教師,除了在考卷上寫答案外,我們還寄望他們教給下一代什麼?

如果老師只是籠中鳥,我們寄望他們把孩子教成蒼鷹嗎?如果老師成為牢中囚,還可能把孩子教成龍鳳、教成英豪嗎?我們希望老師給學生萬里前程,是不是也該給老師飛高飛遠的機會?

如果老師因為外務而疏忽了教學,當然需要處分,也因此,我一向不支持教師變成「鐵飯碗」,不適任的教師當然該另謀高就。不過,把教師的人生經驗限縮,只為了讓他們「專心教學」,是否得不償失?

多種專業,怎麼可能!?

另一個問題,我和 Craig 討論許久:這麼多種專業角色,他是怎麼辦得到?他設計商品,沒有設計的學歷背景;開公司做貿易,沒有商管的學歷背景;當運動教練,也沒有體育的學歷背景,更不用提他在科技教育、語文教育的跨領域嘗試。

「這就是亞洲和西方,對於教育思維最大的不同之處。」Craig 解釋:「亞洲的教育思維是一個加工和填充的過程,把某種專業知識壓進學生腦袋裡,然後畢業的時候,他就是一個『完成品』,可以做他學歷相關的工作。這樣的教育思維並不相信人可以『自己學』,它相信一切都要由『老師教』;也因為這樣的思維之下,多一個文憑才能多一個專長,要有更多知識能力,就需要更多或更高的文憑,但是,西方並不是這樣想。」

「對於西方人來說,教育是啟發思考與學習能力的過程,讓人在畢業的時候,成為一個能思考能學習的活人。大學畢業的重點,不是學會2、30門課的內容,該是擅長『學習』這件事,擅長將任何原本不會的事情學會、將任何原本不懂的東西搞懂。所以,經歷這種教育模式,我們不必擁有5個文憑才能接觸5個專業領域。我們自己讀書、請教、查資料、做中學,長期累積,這就是成為專業的方式。」

▲大學生該學會的,應是「擅於學習」,將不會的、不懂的事學會。 (圖/記者張一中攝)

時至如今,我們還如何看待教育,如何看待老師,如何看待學生?

我們如果仍然將教育視為「填塞」的過程,將教師視為某類知識的專業填塞工人,將學生視為等待填塞的容器,我們就只能繼續迷信學歷,將教師綁在一個學校與學科的框框中,而且會繼續看到大量的學生在畢業之後不再學習,導致知識與思維停滯。

或者,我們可以開始思考,如何將教育變成啟發的過程、培育學習力的過程,教師的責任是點燃學生的學習引擎,而學生是可以、應該、必需自己學習與思考的獨立個體。在這種模式中,教師的責任正好是將學生引到這個廣大的世界,沒有一個人需要被困在小小的牢籠裡。

相關文章

謝宇程/標準答案:令台灣人腦死的邪教

謝宇程/不知怎麼教孩子,就跟著他一起學吧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讚! 

●謝宇程,專欄作家,以上言論不代表公司立場。88 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