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手」其實是社會學 4階段告訴你愛情從哪開始完蛋

▲當初兩個人一起牽起手來,「想分手」就不會是一個人的事情。(圖/翻攝PEXELS)

文/孫中興(台大社會系教授)

分手,不只是一個人的事

三、五歲的幼稚園小朋友,講起絕交總是「好,那就切八段!」非常俐落果決,今天吵架、明天和好都是很簡單的事情。但是,在大人的世界裡,一段關係(感情)的切斷與延續,牽涉到許多更複雜的外在因素與心理層面,還有千絲萬縷的人際關係。既然戀愛要兩個人才行,那麼分手就不是一個人的事。分手牽涉到當事人,以及外在的人和事的因素。再也不是其中一個人說「切八段」、甩頭就走就可以了事的。

分手的面向(phases of dissolution)

繼前面提到的拓樸學四個模型之後,達克在一九八二年的研究中,進一步提出「分手的四個面向」(phases of dissolution)。他認為,分手並不只是雙方互相交手的單一事件,而是一段由很多元素交互作用、複雜而漫長的心理過程,包括了單方面的內心面向(the intrapsychic phase)、牽涉到雙方的兩人面向(the dyadic phase)、涵蓋兩人的社會網絡的社會面向(the social phase),以及最後一個是墳墓妝點面向(the grave-dressing phase)。這些面向之間彼此並沒有先來後到的關係,它們很有可能同時存在、同時發生,又對彼此造成不同的影響。

一人的獨白:內心面向

這個面向,通常是單方面的「內在自省」,感覺到自己對這段關係並不滿意,也經常是關係崩解的最初階段。許多情侶在戀愛時甜甜蜜蜜、每天放閃,但一踏入婚姻,就好像從天堂掉進地獄,為什麼?因為婚前沒有誰該去洗碗、刷馬桶、哄小孩和繳電費這一類的爭執。

▲對感情有怨言,大部分的人第一時間不會向另一半吐苦水。(圖/翻攝PEXELS)

不過,在這個階段(面向)上,對關係的不滿還侷限在單方面,即使對對方有些怨言,也不見得會講給對方聽,反而是一些不相干的陌生人可能成為吐苦水的對象,像是男生可能會找打球的球友、打LOL的隊友、買啤酒認識的便利商店店員,難免聊到「我老婆最近都擺著一張臉,也不知道在不爽我什麼,問也不講」、「動不動就跑回娘家還要我去接,幾歲了,有沒有這麼不成熟」、「岳父又來要錢了,有沒有搞錯啊」,或像女生可能會找那個半熟不熟的百貨公司櫃姊、髮型師,甚至是中午固定去吃飯的麵攤老闆娘,說不定會在短短二、三十分鐘間聽到女生抱怨「嫁給他又不是來當女傭的,老娘自己也會賺錢,憑什麼要受這種氣」、「婆婆沒事就拿鑰匙自己來開我家的門,老公只會當媽寶叫我忍耐」、「小孩難道是我一個人生的嗎」。

這幾年,這種吐苦水甚至還流行到網路上,各種網路社群「靠北老公」、「靠北老婆」就是隨著這樣的情況而誕生的。說歸說,但在這個時候,心有不滿的一方未必真的有想要離開對方、結束這段關係的意願,如果和陌生人吐吐苦水就能紓解心中的壓力和不滿,或許也不會走到關係破裂的那一步。換句話說,每段關係也許都難免會遭遇這面向。

雙方的互動:兩人面向

相較於前一個階段,兩人面向就是衝突真正浮上檯面,雙方開始「向對方表示對關係的不滿之處」的時候。這種互動、溝通的型態並不一定,有可能是理性的談話,當然也可能是抓狂大吵、互丟東西。

這個面向其實是一個轉捩點:此時溝通(或吵架)的結果,有可能在某個程度上解決雙方的不滿意,而使關係變得比較好、感情升溫;也有可能吵到最後雙方都沒有共識,情況變得更糟,反而加深了要結束這段關係的決心。

一般而言,如果越過了這個階段,進入「社會面向」,也就是將兩人的矛盾訴諸第三方,關係破裂的可能性更高了。

▲開始向對方表達不滿,矛盾越來越高漲。(圖/翻攝電影《同床異夢》海報)

►想看更多時尚資訊的分享,請加入《ET FASHION》粉絲團

閨密、兄弟、雙方家庭大混戰:社會面向

如果兩人的衝突無法經由彼此的溝通討論得到共識,往往會向各自的社會網絡尋求意見和支援,一個弄不好,會變成閨密對決兄弟、兩個家族彼此互相嗆聲的難堪場面。台灣社會其實很常見到這一類的戲碼,鄉土劇不是很愛演嗎?阿龍在外面愛上了小三美琪,他的原配麗珠哭著向婆婆告狀,結果婆婆說:「沒辦法啊,對方生了兒子。」於是麗珠只好包袱款款坐車回娘家,就是向第三方尋求支持和安慰的典型例證。

不論是閨密、兄弟或雙方的家人,因為各有立場、價值觀也有很多不同之處,當然很難站在中立的角度去評斷是非—感情和婚姻裡,有時候是非也實在很難說黑是黑、說白是白,總有很多中間的灰色地帶。但這些第三方的建議和指示,在兩人關係中卻往往會發揮指標性的作用,例如:「我爸准我們離婚了!」問題是結婚的兩方都是成年人了,這麼重要的事情卻由父母親決定,說得過去嗎?

值得一提的是,兩個人的關係若真的逐漸走向崩解之路,這些因為婚姻或兩人關係而成立的外在社會網絡(岳父岳母、公公婆婆、對方的親戚、同事或朋友)也會逐漸動搖、崩潰;這和我們的常識認知相差不遠。

我們的故事,如何述說:墳墓妝點面向

最後一個面向、也是最常被忽略的面向,是墳墓妝點,也就是感情正式宣告完蛋之後,會怎麼談論這件事情。這個概念就像人死後要讓葬禮風風光光地舉行一樣,只是和台灣人常見的、高低不平又略帶陰森的墓仔埔不同,外國人的墓地經常是大樹成蔭、綠草如茵的墓園,墓碑上刻著墓誌銘,紀錄逝者的生平事蹟或表達懷念。於是「墳墓妝點」指的正是感情破裂的雙方,在最後階段、甚至到分手已經發生之後,如何記憶、回想和詮釋這段感情的生與死—當然,兩個人的故事有可能不是同一個版本。

假如分手後,有人問起:「欸,你跟那個誰還在一起嗎?」
「喔,我們分手了。」
「為什麼?」

這時你就必須講出一套理由:「我覺得我們兩人不適合。」

可能忽然間,你就可以接受這個理由;或者這是你必須告訴別人的理由—難道能說「因為他覺得我是個爛人」、「因為我有外遇了,我騙他」,這些你講得出口嗎?對不對?

▲不管對外如何宣稱分手,自己一定要知道原因,別連自己都欺騙。(圖/翻攝PEXELS)

這些「故事」當然有其特定的社會功能,不管在哪一方的故事版本裡,多半都會合理化分手這個事實。提出分手的人,可能會有一百個理由,使分手這件事顯得不可避免—「我們個性不合」、「她雖然很漂亮但非常懶散又兇惡」等等;而「被分手」的人,經常會在自己的故事中扮演無辜受害者的角色,大多將分手的責任歸咎於對方。

不要小看這些故事,這些對自己有利的故事,不少是要有意或無意地強調自己在感情關係中具有的正當性,也為開始下一段新的感情鋪路。舉例來說,在班對裡,如果有個人劈腿愛上別人了,勢必有一套說詞,以免從此在重疊的人際圈裡留下「啊,他就是個三心二意的爛人/無情無義的臭女生」這種印象。再看看在八卦雜誌和電視上互相抨擊「你出軌愛上富商」、「你家暴害我早產」的夫妻,也很明顯地印證了「一段關係破裂、各自表述」可以搞到多難看的地步。

不過,無論如何,無論你怎麼對外宣稱感情結束的原因,怎麼說你們的故事,希望你在內心深處真的知道為什麼這段關係會破裂。你的故事或許騙得了別人,但千萬不要一起欺騙了自己。

【書籍推薦】

★書名:學著好好分

★作者:孫中興

★出版社:三采

★出版日期:2016年11月4日

★建議售價:新台幣340元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