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美珍/同性婚姻可不可以,究竟該由誰決定?

▲挺同婚、反同婚引起社會論戰。(圖/記者周宸亘攝)

文/丘美珍

週遭的朋友們,最近在line群組中為了挺同婚、反同婚各自表述,不時爆出火藥味。我很訝異----這樣的討論熱度,以往只在藍綠爭鬥中見識到,沒想到現在的反同/挺同議題也來到了這樣的境界。

表面上看來,這是挺同和反同的論戰。但是,除了有些基督教徒以聖經做為反同的後盾,在民間,還有另一種神秘的力量,主導著反同的勢力-----那就是很多人家裡神桌上都供奉著的祖宗牌位。

我有一個家鄉在嘉義的朋友,在他娶妻前一天,依照家規必須徹夜不眠,敬拜祖先,向祖先報告家有喜事,家族即將後繼有人。天亮以後,嫁入這個家族的新娘,成為家族的新成員、血緣的傳承者,肩負守護家族新生代的責任。

一段婚姻,只是兩個人的事吧?為什麼要跟祖先報告?因為在大多數的台灣家庭中,婚姻不只是兩個人的事,而且是家族血脈的延伸。「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長輩們雖然不說,但這就是台灣社會的潛規則。

兩個人的婚姻,是以配偶為基礎,與他人無關。但是以衍生家族血脈為前提的婚姻,即便是兩個小夫妻獨立成家,雙方家長關愛的眼神,仍然不時窺探著這個小家庭的「進度」。什麼進度?就是養兒育女的進度。

結婚之後女方還沒有懷孕的,逢年過節回家就會頻頻被追問:「妳甚麼時候要升格當媽媽? 」有了一個小孩之後,逢年過節帶孩子回家時,就會再次被追問:「妳甚麼時候要生第二個?」

▲反同志人士跪地陳情。(圖/記者季相儒攝)

對當事人很困擾?沒錯!但這就是台灣社會的常情。

這個社會大多數長輩,對人生幸福的定義,很直覺的想像就是家庭圓滿、三代同堂、兒孫繞膝。

這樣不對嗎?不能說不對。只是,有人對於人生幸福的想像不一樣。但是這種不一樣,對很多台灣家庭來說,是個目前無法應付的衝擊。

其實,如果仔細觀察,台灣的社會,的確是由集體價值慢慢走向個人價值的。如今,許多長輩面對下一代不婚,或是婚而不生的抉擇,也只能默默接受,把含飴弄孫的美夢束諸高閣。家族的規範和框架慢慢鬆動中,不再拘泥於過往的記憶。

多年前,李安拍了電影〈推手〉,很生動地勾勒出老爸郎雄老媽歸亞蕾面對兒子同性戀的心情轉折。就單一的家庭來說,到最後,家人彼此的「愛」通常能戰勝一切。

只是,從個案的闖關成功,到全體的欣然接受,畢竟還是一段很長的路。從同性戀到同性婚,這個議題主張的是----原本在私領域個人生命的選擇,要成為公領域的全民共識,這顛覆許多家庭既有的人倫框架,難怪引起如此軒然大波。

這個人倫框架,重不重要?因地而異。全世界目前有23個國家承認同性婚姻,但是,當然,有更多的國家不承認。這意味著,即使在全球來看,同性婚仍然不是普世的法律標準。尤其在亞洲,還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法律支持這樣的理念。

▲反同志人士高舉「婚姻家庭,全民決定」的訴求。(圖/記者季相儒攝)

對於許多家長來說,前幾年已經被同運人士主導的教育部性別平等、多元成家等教材大大驚嚇,只要想到自己12歲的孩子有可能在教室裡聽到老師說:「異性戀是一種霸權」、「性跟愛可以分開」、「告白之後可以分享身體」、「墮胎是一個合法的選擇」就令人覺得坐立不安。所以,一味批評家長團體恐同,其實有失公允。

就家長而言,這其中有些牽涉到每個家庭自己的價值觀,也就是家規,並不適合納入學校的課堂教學。許多我的家長朋友,不認同讓法律或教育介入自己的家庭教育,這也是不得不考量的現實。

法律的變革,究竟要順應民情,還是要領導民情?這是目前立法機關應該考量的重點。但民情是否會因理性的辯證結果而有改變?恐怕沒有那麼容易。這一切還需要時間。

如果有一天,在台灣的大部分家長,能夠手持一炷香,不用擲筊,就可以對著神桌上的祖先牌位說:「歷代祖先在上,我在這裡誠心祈求,子孫自有子孫福,不論他們是否娶妻生子,延續香火、傳宗接代,懇求公媽保佑孩子的人生美滿幸福。」如果這一天到來,表示台灣社會的民情已經轉變到全新的階段,跳脫了家族對晚輩的期待,而開始尊重個人對自身生命的抉擇。

當社會準備好時,改變才會發生。不論這次同婚的修法是否能夠過關,透過這樣的對話,讓雙方的意見能夠各自陳述,充分溝通,長遠來說,真的不是壞事,不是嗎?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讚!

●丘美珍,曾任經理人月刊總編輯、數位時代編輯總監,現為財經自由作家,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88 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

丘美珍專欄

丘美珍專欄 丘美珍

曾任經理人月刊總編輯、數位時代編輯總監,現為財經自由作家。

丘美珍最新文章

more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