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遭誤診胰臟癌險白挨刀 竟罹罕見「自體免疫性膽管炎」


▲陳建華主任指出,「自體免疫性膽管炎」的病人症狀與胰臟癌非常類似,很難區分。(圖/台北慈濟醫院提供,下同)

記者趙于婷/台北報導

一名74歲老翁因黃疸、皮膚癢、胃口不好,就醫被診斷胰臟癌,但轉至台北慈濟醫院檢查發現所患並非胰臟癌,而是罕見的「G-免疫球蛋白第四型相關性胰膽管炎」。胃腸肝膽科陳建華主任表示,該病與胰臟癌的症狀非常相近,過去沒接觸過此類型案例的醫師很容易診斷為胰臟癌而進行手術,等到病理切片後,才發現病患所得並非癌症,白白挨了一刀。

陳建華說明,該病患所患的病稱為「自體免疫性膽管炎」,患者有些會合併胰臟炎,這類型的病人症狀與胰臟癌非常類似,很難區分,因為兩者主要皆有黃疸、腹脹、食慾不佳、體重減輕等症狀。而這類疾病的診斷需藉由「影像」、「血清」檢查以及盡可能取得組織的「病理」檢驗,才能有較為正確的診斷。

陳建華指出,從「血清」檢查中,看病患的G-免疫球蛋白第四型數值是否升高;而透過「影像」,則可觀察膽管附近被波及的器官,是否呈現腫脹,若是膽管炎,會造成膽管狹窄、長度較長,此部分可以與是否為膽管癌做區分;組織採樣的「病理」檢驗,更能正確判斷是否為癌症。


▲治療前膽管腫大,治療後恢復正常。

若高度懷疑或已確診為這類型免疫性膽管炎的病人,可以使用類固醇進治療,治療中可根據病患的反應,逐步降低劑量,三個月後停藥追蹤檢查。陳建華強調,這類的患者會有復發的可能,一旦復發,則繼續採用類固醇治療,若治療效果不好,就須搭配免疫製劑一起進行治療。

陳建華說明,「G-免疫球蛋白第四型相關性胰膽管炎症」是一種體質性疾病,發病原因目前尚無定論,復發的機率也不一定,有的人甚至不會再復發。他建議,若電腦斷層影像中胰臟出現如香腸般的腫大,胰管卻無擴大,但合併有膽管擴張、狹窄端長度較長,以及血清中G-免疫球蛋白數值較高,要務必進一步檢查,以免白白挨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