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yi/若「支那」含有侮蔑,中國國名也不會叫「China」


▲支那事變と無敵皇軍。(圖/翻攝自中央研究院數位典藏資源網/日治時期臺灣研究古籍資料庫)

作者/Mayi(香港部落客)

語言中最難掌握的就是「語感」,因為解釋不到,純粹感覺。最近香港熱論的一字,應該屬「支那」莫屬。約略搜集了一些資料,在此分享。

說起「支那」這個字,其實在日本人語感中是傾向中性的,例如有很多地理稱呼:「東シナ(東支那)」、「インドシナ半島印度支那半島)」,還有食物:「支那メンマ)」「支那そば(中華そば ラーメン)」,依然保留「支那」。由其語源來說,中國史上第一個統一帝國是「秦」(「チン」 Ch’in 前221-207),這「Ch’in」的發音經印度變成梵語的「チーナ」(Cina)、「ティン」(Thin),再轉到歐洲,變成法文的「シーヌ」(Chine)和英文的「チャイナ」(China)

「支那」的變遷

チン Ch’in(秦)┬ティン Thin(梵語)

       └チナ Cina(梵語)┬支那・脂那(中国)─支那(日本)

                └シーヌ Chine(法文)─チャイナ China(英文)

(「支那」的變遷一圖出自「日本人が中国を「支那」と呼んでどこが悪い!? (1998.3.5)」)

而日本在戰前為何一直稱呼中國為「支那」呢?原來梵語的「チーナ」(Cina)經印度的佛經再逆輸入到中國。這解釋了為何舊時中國也會以「支那」、「脂那」二詞來稱呼中國。日本江戸前中期的儒學者、政治家新井白石(あらい はくせき)及其他蘭學者(らんがくしゃ,即是精通荷蘭文、西學的學者)首先帶起使用。

可見日本由江戶中期至戰敗為止,一直稱呼中國為「支那」其實是純粹的語言發展,跟隨梵語、中國自身的稱呼而稱呼而已。再往上推,如果「支那」本來是一個含侮蔑的稱呼,那英文和法文的China和Chine也是貶義嗎?沒有,中國人對China和Chine反而沒有侮蔑的感覺,否則國名也不會定為「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了

語源明明一樣,為何只有日本的「支那」會變成貶義呢?中國人對「支那」這個字詞由中性變成反感,明顯是後天的歷史因素造成,不能抽離忽視不看。

早在昭和5年(1930年)10月31日的內閣議決,提出議案「支那国号ノ呼称ニ関スル件」(約略中譯:關於支那國號的稱呼議案),內文說「然ルニ右支那ナル呼称ハ当初ヨリ同国側ノ好マサリシ所ニシテ殊ニ最近同国官民ノ之ニ対シ不満ヲ表示スルモノ多キヲ加ヘタル観アリ」(約略中譯:「支那」這稱呼在該國一開始已經不是首選的名稱。最近該國官民都表現對此名稱不滿,而且似乎越來越多。)

後來日本侵華,與中華民國交惡,日本不再稱呼對方作「中華民國」而是繼續使用「支那」一名。自侵略開始、侵華戰爭過程中日本一直以「支那」稱呼中國,這點連中國的平民都知道,所以「支那」一字由那時開始增添了「帝國主義」、「軍國主義」的色彩,令中國人對「支那」一字產生極厭惡的感覺

日本戰敗之後,昭和21年(1946年)6月,內閣再次提出「支那ノ呼称ヲ避ケルコトニ関スル件」議案(約略中譯:關於避免「支那」一稱呼的議案)。6月6日,當時的外務省事務次官岡崎勝男把此議決議案寄到日本各新聞社,由日本的新聞開始不使用「支那」一字來稱呼中國。自此日本人也避免使用「支那」一字,一來是日常新聞已接觸不到此名稱,二來是日本是一個講究「禮」的國家(就算是表面上有禮都好)。既然對方反感,而且名從主人,中國喜歡被稱為「中國」的話,就不會用「支那」、既尊重人也免卻很多被投訴歧視的麻煩。

▲香港「青年新政」議員當選人梁頌恆在宣誓時批上「HONG KONG IS NOT CHINA」標語,並以英文宣讀時將China讀成支那。(圖/翻攝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 YouTube)

當然如果你問我,在靖國神社外聽見那些右翼分子不停大喊「支那」有什麼感覺,我是反感的。正如上面說過,任憑「支那」的語源是如何清白,歷史卻賦予了這個名目不能磨滅的貶義、侮蔑的語感了。

上面所說的全屬日文、中文、漢字下的語感發展,我不否認「支那」在中日文均有貶義。可是新晉議員如果選擇以英文宣誓,有心人以日文和中文的尺度去抽秤就顯然是用錯尺。當然我是議員的話,會大方承認說:「對,我讀成Chi-na,有什麼問題?在英文這個字這個發音這個拼法,有問題嗎?」而不是左閃右避說這是鴨脷洲口音。

再糾纏於「支那」一詞也是浪費時間,玻璃心的終歸玻璃心、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不如不要浪費時間、不要再像小學生捉字蝨,爽爽快快正正經經宣誓,正式成為議員之後,再光明正大、激進地抗爭吧

補充:小女子不才,文章刊登後經大學時的恩師提點,說了一個我忽略了的觀點。中國語言學家鄭張尚芳先生(是男的!不要誤會!)認為China是「晉」的音轉而非「秦」。理據是「晉」的上古音 /*tsin/ 是清音(同Chin),而「秦」/*dzin/ 是濁音;又晉國早於秦國崛起。秦在上古漢語中為濁音,近代才轉變為清音。可是以「秦」為語源的說法已十分普及,而我在搜集資料時只看日文資料,卻忽視了中國語言學的觀點,所以有此遺漏,實在抱歉。

參考資料:

1/Reconsideration of the History《日本人が中国を「支那」と呼んでどこが悪い!? (1998.3.5)

2/ ニコニコ大百科ー支那

3/ コトバンクー支那
 

●Mayi,道地香港女生,先生為日本人,住過日本、英國、香港,育有一對子女,現為全職家庭主婦、兼職教書。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畢業後獲獎學金到英國University Of Sussex修讀語言學碩士,曾留學日本東京學藝大學及慶應義塾大學,學習日語。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原文見「Dream a little dream of Mayi」網誌「Mayi粉絲團」。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88論壇歡迎更多參與,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