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醫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 嚴重主動脈瓣狹窄免開胸

▲嚴重主動脈瓣狹窄,如無法進行主動脈瓣置換手術,且已開始產生心臟衰竭症狀時,1年的死亡可高達約50%。(圖/記者林悅翻攝)

記者林悅/南市報導

一名90歲的王老先生,今年開始出現活動後呼吸會喘的現象,漸感身體無法負荷,成大醫院心臟內科李政翰醫師表示,檢查發現病人有重度主動脈瓣狹窄,導致心臟血流無法有效送出而造成心臟衰竭,鑑於過去年老病患接受傳統開心瓣膜置換手術有較高死亡率,經評估決定採用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來治療,完全沒有刀口,術後1星期內即順利出院,以超音波追蹤新瓣膜運作良好。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嚴重主動脈瓣狹窄免開胸。(圖/記者林悅翻攝)

另一名90歲黃先生,也是喘合併胸悶約1年,也是罹患嚴重主動脈瓣狹窄,採用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來治療,也是約1週順利出院。心血管外科蔡孟達醫師表示,手術是經由病人鼠蹊部股動脈,放入導管至主動脈瓣位置,將新的瓣膜支架撐開,再以血管閉合器修補股動脈傷口,完全沒有刀口,術後1星期內即順利出院,以超音波追蹤新瓣膜運作良好。

李政翰、蔡孟達醫師指出,這樣的治療成效,有賴於成大醫院自2014年6月啟用結合影像檢查、介入治療和外科手術的心血管多功能整合型手術室,可提供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TAVI)手術治療取像的精準性,得以施行微創式手術,以解決有些病人因無法接受開胸置換主動脈瓣手術,而面臨高死亡率的威脅。

▲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嚴重主動脈瓣狹窄免開胸。(圖/記者林悅翻攝)

李政翰指出,近年隨著老化人口增多,瓣膜隨著年齡退化而有鈣化、粘連的情形,是造成主動脈狹窄的主要病因。在70歲以上的病患,約3%有主動脈瓣狹窄,若因年紀過大或合併其他疾病,無法進行主動脈瓣置換手術且已開始產生心臟衰竭症狀時,1年的死亡可高達約50%。

李政翰醫師表示,主動脈瓣位於左心室與主動脈之間,正常狀態下需配合心臟收縮、舒張,做打開及關閉的動作,是血液通往全身的開關。但主動脈瓣有可能因為先天或後天的原因,造成狹窄或閉鎖不全的病變。

▲以超音波追蹤新瓣膜運作良好。(圖/記者林悅翻攝)

蔡孟達醫師表示,傳統對於嚴重主動脈瓣狹窄的治療,多為進行開胸手術置換主動脈瓣。現在透過結合影像檢查、介入治療的技術,可以執行微創式的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TAVI),經由導管將瓣膜支架置入,完全撐開主動脈瓣,與傳統手術比較,傷口小、復原快,對高齡且合併其他疾病的主動脈狹窄病患來說,是相對安全的手術治療方式。

傳統心血管手術相對複雜、傷口大且恢復慢,風險和滯院天數相對較高、較長。對於高手術風險的病患採用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大部分病患只需透過雙側鼠蹊部的針孔即可完成,除有較短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與較低的手術死亡率外,長期追蹤病人的存活情形和傳統手術相當。

經皮主動脈瓣置換術對於無法接受開刀的或高風險嚴重主動脈狹窄患者是目前相對於傳統開心主動脈瓣置換術較佳的選擇,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對於中低風險嚴重主動脈狹窄患者,經皮主動脈瓣置換術提供相同效果和風險,惟經皮主動脈瓣置換術須由受過訓練的心血管團隊(內科/外科/放射線科/麻醉科)操作才能增加成功率減少併發症。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