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長文/無力感與冷漠,是民主社會病毒

2016年10月3日 12:09

▲民主政治非政黨惡鬥,才能謀全民之福。(圖/台北市攝影記者聯誼會提供)

文/陳長文(法學教授、律師)

此刻台灣,大家還有什麼「公約數」。我想,這個公約數大概就是無力感吧。我們雖然對民主制度驕傲,但黨不像黨,不願比好,一意比爛,於是搞得國不像國。

在朝的埋首分贓,以極難看的吃相逼退所有有政府資源挹注的單位,也不管這些單位有沒有任期保障;在野時什麼都答應,在朝後什麼都給不起;在野時無理反對一切,在朝後那些無理反對全變成自己的施政絆馬索;國政荒蕪、兩岸對立都不在乎,心心念念的,就是清算異己,怎麼把在野黨完全撃潰,除了權鬥,別無能事

在野的則暮氣沉沉,一副日薄西山的敗象,以前家大業大,用黨產資源安撫四方,尚能維持表象團結;選舉大敗後,非但沒有勾起其句踐之志,別説臥薪嘗膽,以圖復興,資源變小,反而抓得更牢,選舉大敗似沒有對這個政黨產生多大教訓,別説有什麼感動力量,老態龍鐘、遲頓退化的僚氣,讓年輕世代更是敬而遠之。長期以往,小黨化與泡沫化幾可預見。

而這無望、敗壞的政治,不但讓民主蒙塵,更幾乎把台灣其他所有部門的熱情、活力、創意都一一揑死,國家社會掉進了一灘死水,烏雲蔽天,難以見日。拖得台灣日復一日地原地打轉。

原本還有人對政治改革抱以希望,但久而久之,有理想熱情的人反而倒得最快,一一失望退場後,政治劣幣化更加嚴重。於是存於政壇者,還有多少人懷抱著改革理想,欲為社會出一份力,盡心以挽狂瀾?或者多半只為贏得選舉、坐上高位,把贏得職位,獲得分配資源的權力當成從政唯一目的。

▲不當黨產條例,國民黨直批:抄家滅黨開惡例。(圖/記者周宸亘攝)

凡此種種,皆讓有志、有識、有夢者,對政治更加怯步,而普羅大眾雖有選票,東選西選,都是圖己權、謀己利的政客,失望漸重,這些怯步與失望,便交織成一種「無力感的循環」,終至冷漠。

但我是要「鼓吹這様的無力感」嗎?不是的,點提這様的「無力感」,是要提醒台灣民眾:無力感與冷漠,才是民主社會的大敵。

一旦志者退卻,眾人冷漠,台灣就會真正變成政客天堂。而大家必須知道,政治敗壞,除了少數權力者,絕大多數的人,都不可能從這壞局、敗局中「獨善其身」。置身事外的「小確幸」與「桃花源」,是現實上根本不存在的天真幻想。

因此,即便政治再壞、局面再難,對台灣關心的人,更必須加倍地關注政治、關心政治。也務要團結力量、發揮創意與熱情,打破這「劣幣壟斷」的可悲局面。

「蘋果爛了,就從樹上摘新的。」如果現在的政黨不爭氣,就要鼓勵有創新能力、尚有一息抱負的理想之士,以新的平台、新的方法、新的意志,去開創新的政治可能。這不容易,但必須有人不失望、不冷漠地繼續努力。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88論壇粉絲團按個讚!


 ●作者陳長文,理律法律事務所所長,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88論壇歡迎更多討論與聲音,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