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年輕化宣言:工業科技化 打造無可取代的風格

2016年09月25日 10:00



文 / 破點 POINT

當我們談到「工藝」(Craft),我們談得是什麼?在臺灣,「工藝」常被大眾定義為「獨一無二」與「小確幸」的代名詞,但從中世紀手工業時代開始,工藝便奠定了建築、家具、字體印刷等食、衣、住、行各領域的技術,為人類智慧的生產結晶、現代設計的搖籃,更是奠定工業化的核心和基礎;顧名思義——「工藝能力」能決定出一個國家的生產力。

「這五年來,臺灣開始廣推文創,工藝隨之年輕化、藝術化,許多工藝品牌創立,發展得漸趨成熟,但我看到的問題是,市場太飽和了!當『手作』這件事變得如此普遍,我們的工藝技術跟別人的『差異』又是什麼?」吳竟銍雖為工藝產業中的新生代,但談起臺灣工藝,直接丟出了一顆引爆彈——於是我們不禁好奇,在這位親歷臺灣工藝轉型,並夾帶國際展覽與競賽經驗的年輕工藝家眼中,臺灣工藝的下一步,會是何種風景?


▲1. 吳竟銍認為,工藝要做到創新,與其想著「做什麼」,不如思考「為什麼做」。


▲2. 「雨水的痕跡」兼具理念傳達與空窗珐瑯技術的細膩表現。

Do you know?
工業基礎可是來自工藝


十九世紀西方發起工業革命,機器取代了手工製造業,開始大規模的機械化量產,繼而推動了全球經濟模式。不過至今,工業的基礎仍來自工藝,一種人對工具使用、媒材開發的技術,也因工藝的創新與實驗性,相對於工業化的規模生產,工藝也被稱作「做工的藝術」;這一點,鑽研金屬材質與珐瑯技術的吳竟銍,正是如此。

「我學的是工藝,但更偏向使用媒材『創作』,這並不衝突,而是把作品分成兩種經營;第一,專注表現一個技術與媒材到令人驚艷;舉例來說,村上隆的作品就是用顏料平塗到像機器噴墨,表現出工藝的精神。」吳竟銍說,另一種則是「創意」,「工藝家往往只追求技術的極致,忘了思考『我為什麼要這麼做?』而陷入困境——這是臺灣工藝產業的優點,也是劣勢。」


▲3. 吳竟銍創作「當代首飾」,因其兼具功能性與藝術性造型,作品可以被獨立討論,並創造出新規格。


▲4. 以有機感的造型,形成造型藝術,模糊工藝與雕塑的界線。


▲5.吳竟銍專注於金屬工藝,作品著重造型組合的創意性。

臺灣工藝的困境——工匠 or 工藝?

為什麼要用金屬做一個戒指?為什麼要用木頭做一張桌子?是因為材料特性適合,抑或只是因為所學的技術合適?受過臺灣工藝教育訓練,也有過國際藝術駐村經驗的吳竟銍認為,臺灣的工藝教育過程著重於「泥土化」,也就是扎實的技術。

「臺灣的新生代工藝家在創作過程中習慣被問:『你要做什麼?』;所謂『做什麼』就是要有功能性,功能性會明確地決定這個材質的造型;桌子要有四個角,椅子要有支撐人重量的位置,臺灣工藝家普遍都能熟練地畫出精準草稿、做出物品,但『創意』卻消失在裡面了。」

所以,吳竟銍從大學時代便開始訓練自己不打明確的草稿,他將金屬工藝從當代首飾,漸入發展到生活器具、空間裝置,甚至是雕塑藝術,在不受「功能性」的侷限下,工藝品的造型因揉入了新技術與新觀點,而產生了新規格的出現,引發人們看到作品時思考:「它可以如何被使用?」,吳竟銍運用在臺灣所學的技術基礎,不斷挑戰著工藝的新可能性,方能持續創新進步。


▲6. 吳竟銍以多元方式經營自己的創作,將工藝跨足到繪畫、3D,以及雕塑等領域之間。


▲7. 最新系列作品「萬孔集」,以電腦做設計圖稿、製作數位版,送廠經過工業流程量產為金屬零件後,再手工燒製珐瑯,形成不同的顏色變化,將工藝與工業規格化結合。


▲8. 2015年成立CC Gallery藝文空間,以當代工藝為宗旨,提供台灣青年藝術家展出空間,同時推廣潛力的當代藝術與工藝。

新工藝的解法借鏡:Dieter Rams

吳竟銍認為,近五年來臺灣因文創發展政策,而開始工藝年輕化,但大多仍傾向於創立「創意市集」「手作品牌」的做法,但在全球趨勢來看,工藝產業其實早已跳脫傳統「純手作」定義在翻身,「現在工藝可發展的面向太多了,甚至很多工藝產品是透過工業技術流程,製成大量物件,再加入手工技術。」

臺灣工藝產業及市場,仍停留在追求「品牌化」與「個人化」,但當「獨一無二」變得普遍,競爭力反而隨之削弱,「比如說Dieter Rams,他花半輩子開發出一支運用普遍材料,卻擁有鮮明元素的牙刷,再壓低成本量產到全球,潛移默化中,也就形成了德國獨一無二的『工藝』技術與風格。」

吳竟銍說,品牌化是接觸市場的必經過程,但臺灣工藝家更需專注學習科技的運用、形式的創新於工藝「創作」上。「多角化經營已是趨勢,雖然隔行如隔山,但工藝家要與當代技術接軌並不難,端看要花多少時間適應,若能有這樣的共識,『臺灣新工藝』的興起,絕非難事。」


▲9. 兼顧工藝創作與經營藝文空間,並號召各領域專業人士共同成立「中華珐瑯藝術協會」,吳竟銍從自身出發,以行動推展著臺灣工藝產業。

Tips/吳竟銍的新世紀工藝觀點!

1. 把握台灣工藝「泥土化」扎實技術優勢 並保持創新思維

吳竟銍運用台灣教育資源,專注鑽研金屬材質與珐瑯技術,但時常反思「為什麼要這麼做?」,保持對周遭的敏銳度,將其轉化為創作靈感,避免陷入只懂得針對技術表現,而製作出大量相似的功能性產品的困境。

2. 多角化經營工藝創作 劃分作品特性 

吳竟銍將創作分為「藝術面」與「產品面」兩種做法。藝術面會著重在造型、使用媒材與技術,以及創作理念所傳達的觀點;產品面要考慮的是客群的需求、售價範圍、收納保存方式。

3. 善用品牌整合資源 專注學習跨領域創作

創造品牌容易,創造獨一性難。讓品牌整合團隊幫助你做品牌形象、行銷規劃,讓工藝家保持在充沛的創作中。

4. 創造工藝產品新規格 以風格力展現高競爭力

臺灣工藝品要有高競爭力,端看是否有別的國家無可取代的作品。工藝家要把握工業無法取代的工藝技術,以臺灣原生資源或文化概念去做類別產品,再運用工業流程及市場通路推展至國際,這些產品就會是臺灣工藝的代表性物件,能讓臺灣工藝產業一直保持在水平上。

看更多《破點 POINT》文章

想即時獲知最新設計新知動態,歡迎加入破點 POINT》 Facebook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