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治癒「心臟病」? 陸9成主戰飛機採國產發動機

▲矢量發動機。(圖/翻攝自鳳凰軍事)

大陸中心/綜合報導

中國航空發展始終圍繞著「心臟病」問題,但近幾年政府大力推動鑽研下獲得不小的改善。一名空軍特級飛行員更透露,在目前解放軍的主要作戰飛機中,有高達90%已使用國產發動機

現年57歲的吳國輝擁有30年飛行經驗,曾任中國空軍八一飛行表演隊隊長、空軍航空兵某師副師長。他接受《京華時報》專訪時表示,這裡所謂的「國產化」,並不是完全自主研發的國產化,而是經過了一個引進、測仿、改進、創新的過程。由於中國工業基礎薄弱,為了滿足軍事上對航空發動機的強烈需求,採用蘇聯援助與引進生產方式,進行型號改進,逐步實現規模化、系列化國產,基本滿足空陸海航空部隊的需要。

吳國輝指出,上世紀60、70年代,中國生產的航空發動機整體性能與當時世界主流水平相比差別並不大,根本的差距是國產發動機是以仿制改型為主,沒有一型完全自主創新研製生產的發動機,同時也未掌握到核心技術。因此到了上世紀80、90年代,當歐美三代戰機普遍裝配渦扇新一代發動機時,大陸仍然在渦噴系列發動機的改進上打轉,馬上拉大差距。

▲ 渦扇-10「太行」發動機。(圖/翻攝自鳳凰軍事)

在經過60年的發展,中國已具備戰鬥機、轟炸機、強擊機、運輸機、教練機等多機種體系化飛機生產能力。吳國輝進一步透露,目前國產發動機主要裝配在殲擊機、強擊機、轟炸機、殲擊轟炸機等主戰飛機上,只有少量三代戰機裝的是進口發動機

吳國輝舉例,國產殲-5、殲-6、殲-7、殲-8等戰鬥機,適配了相應的渦噴-5、渦噴-6、渦噴-7等系列國產化發動機。隨著「太行」發動機穩定性、安全性和可靠性的提高,也已經大量安裝在殲-11、殲-15、殲-16等三代戰機上。

吳國輝說,「沒有過去引進、仿制、改進的過程,就不可能建立航空發動機體系化的工業體系,不可能為航空兵部隊作戰訓練提供持續可靠的保障,也不能培養鍛煉發動機的設計、試驗與生產人才隊伍,這是今天航空發動機集團創新發展的基礎。」

遼寧艦上的殲-15戰鬥機。(圖/翻攝自鼎盛軍事)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