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電延役/公投讓核電續命 正反影響一次整理

▲▼公投結果讓2025非核家園無法執行,經濟部將重新檢討能源配比,預料核能將持續  投入發電,正反影響一次整理。(圖/台電提供)

▲▼公投結果讓2025非核家園無法執行,經濟部將重新檢討能源配比,預料核能將持續投入發電,正反影響一次整理。(圖/台電提供)

記者馮建棨/綜合報導

九合一大選結束,公投結果出爐,「以核養綠」順利過關,外加火力發電每年必須減少1%,打亂蔡政府2025非核家園政策,行政院日前鬆口核電才是解決空汙最好的來源,意指核電可能會再延續。

當核電廠可能持續發電,地方政府首先跳出來反對,電廠安全還需經過多方考量,但只要電廠延長,當地居民暴露在輻射外洩風險時間也變長,另外又有核廢料數量增加問題需要解決,不過核電延役也解決台灣能源過度單一集中,電價容易受國際能源價格波動而上下起伏的問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以核養綠公投過關 讓台灣核電廠意外延命

公投結果一翻兩瞪眼,第16案的以核養綠以5百多萬票通過,直接讓電業法95-1條宣告無效,等於讓核電廠能繼續存活,核二核三可望延役,連帶核四有重啟的可能。另外公投第7案限年火力發電要逐年減少1%,打亂政府規劃2025非核家園的能源配比,50%天然氣、30%火力及20%再生能源將大幅調整,經濟部預估花兩個月的時間來重新盤點,並且規劃出新的電源配比。

經濟部長沈榮津日前受訪表示,依照現在的法令規定,台電要在明年六七月之前向原能會提出核三廠延役的申請,經濟部會希望台電儘早準備好申請的相關內容。沈榮津說,核三廠有兩部機組,會先以這兩部機組為優先,原能會也比較支持這樣的做法,申請時間上也比較充裕,預估燃料池也還有能裝運轉3年用過燃料棒的空間。至於核二廠是否要運作,沈榮津認為,這要等新的能源規劃出來後再來談,等相關評估出爐後,發現有不足的部分再來把核二納進來。

原能會過去指出,依據「核子反應器設施管制法」,核能電廠在預定永久停止運轉前3年,就要提出除役計畫,經原能會審核發給除役許可後,於25年內完成除役作業。核一廠一號機的運轉期限是今年底,另外由於除役作業涉及核廢料處理、貯存等設施之興建規劃,希望台電應於環評時併案考量,儘早規劃。

▲▼台電,核三廠。(圖/台電提供)

▲公投結果讓2025非核家園無法執行,經濟部將重新檢討能源配比,預料核能將持續 投入發電,正反影響一次整理。(圖/台電提供)

當核三喊出延役 地方政府直打臉說不同意

當核三廠傳出可能要延役,核三所在的屏東縣政府第一個跳出來反對,說公投通過只是延後非核家園時程,並不代表一定要用核電,只要台灣再生能源發展順利,2025年自然不需要再用核電,並且指稱核三如期除役是地方政府與民眾一致堅持的立場,「絕不同意核三廠延役」。

核電廠延長使用年限標準 安全是唯一考量

電廠使用年限過去都設定40年,原能會說,國際上曾經有兩倍的時間,經過延役最長甚至可以到80年, 核一曾經有提出延役的計畫書,當初想要研議20年,不過沒有核准,現在核三台電還沒有提出來,所以延役多久目前不確定,「實際上能延役多久,也要看法規允許下,在一定的時間內」。

核三延役後 當地受汙土地除汙時間表又要延後

根據核電廠除役相關規定,整個時程要花25年,這25年期間會進行「停機過渡階段」8年、「除役拆廠階段」12年、「廠址最終偵測階段」3年及「廠址復原階段」2年。過去以2025當作除汙元年,最後會再2050年讓當地土地恢復原本狀態,但如果延役20年,相關時程也會跟著延後20年,暴露在核電廠有輻射外洩的風險,這對當地民眾來說,原本可望遠離每天提心吊膽的恐懼,延役則讓居民外惡夢無法解除。

用過燃料棒無地可放 多用多負擔

核電機組最重要、也是最為人詬病的核廢料問題,也會隨著核電廠延役而增加,高階核廢料的燃料棒,核一及核二都要面臨放置的水池空間足的問題,雖然核三廠建廠時有設置多餘空間,但評估也只能多供擺放五年,若不進行改建或擴建,核三研議後最快也會在2029年面臨空間不足的問題。

而核一雖然蓋好中期存放燃料棒的乾式儲存設施,但新北市政府遲遲不發執照卡住燃料棒退出,就怕燃料棒一出來後,中期儲存變成最終儲存,燃料棒輻射外洩的疑慮就永遠擺脫不了。

核電延續 降低台灣能源過度集中問題

根據台電網頁資訊顯示,106年台灣發電占比,燃煤占比最多達到39.2%,其次是燃氣38.6%,核電占9.3%,再生能源則只有4.9%,而這樣的能源配比讓台灣經歷815大停電、冬季空污嚴重等問題,過去蔡政府喊出2025非核家園時,要讓天然氣提升到50%,燃煤30%,再生能源20%,當時學界、政界都有聲音質疑,說過度能源集中,會讓台灣暴露在風險當中。

若核電續命 發電成本相對低廉有助於穩定電價

按照現在能源配比,台灣電價容易受到國際能原價波動而有起伏,而現在國際鈾原料長期處在低點,當國際油價上漲時也無法拉抬價格,這也成穩定電價的重要來源,且核電發電成本跟其他火力發電來說是相對低廉,有助於台灣穩定電價。

核電使用年限 考驗政府智慧

當核電廠延役,電廠安全及核廢料問題都需要解決,不過也因此讓電價平穩、分散電力來源,未來要讓核電廠延長使用多久,實際要如何取捨考驗政府智慧。

▼公投結果讓2025非核家園無法執行,經濟部將重新檢討能源配比,預料核能將持續 投入發電,正反影響一次整理。(圖/台電提供)

▲▼台電,核三廠。(圖/台電提供)

關鍵字: 核電廠延役能源配比電價能源政策經濟部台電原能會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推薦閱讀

核電延役/公投讓核電續命 正反影響一次整理

核電延役/公投讓核電續命 正反影響一次整理

當核電廠可能持續發電,地方政府首先跳出來反對,電廠安全還需經過多方考量,但只要電廠延長,當地居民暴露在輻射外洩風險時間也變長,另外又有核廢料數量增加問題需要解決,不過核電延役也解決台灣能源過度單一集中,電價容易受國際能源價格波動而上下起伏的問題,如何使用核電考驗政府的智慧。

2018-12-03 11:30

核電延役/公投讓核三持續用 未來電價可望平穩

核電延役/公投讓核三持續用 未來電價可望平穩

九合一大選結束,公投結果出爐,「以核養綠」順利過關,外加火力發電每年必須減少1%,打亂蔡政府2025非核家園政策,行政院日前鬆口核電才是解決空汙最好的來源,意指核電可能會再延續。核電延役有助穩定電價,免遭國際能源價格波動而起伏。

2018-12-03 11:00

核電延役/核三廠延長使用 明年七月前明朗化

核電延役/核三廠延長使用 明年七月前明朗化

公投讓2025非核家園宣告失效,換來核電廠有延役的可能性,但受限法律及安全考量,核電廠是否真能延續壽命,必須跟時間賽跑。

2018-12-03 11:10

再生能源讓1年電價多6000元 經濟部僅說每度漲0.5元

再生能源讓1年電價多6000元 經濟部僅說每度漲0.5元

蔡政府宣布2025要達到非核家園,經濟部為此積極推動再生能源,外界質疑建設風力發電及太陽能讓電價上漲,經濟部估算,電價每度會因此上漲0.5元,並且強調電價上漲對物價影響小,要民眾安心,不過經濟部只說電價每度增加金額,卻沒說每月每戶電費將增加165到500元不等,甚至一年電費要多6000元。

2018-08-09 06:00

ASML首季新訂單不如預期盤前先殺5% 市場擔心復甦轉向

ASML首季新訂單不如預期盤前先殺5% 市場擔心復甦轉向

荷蘭半導體設備大廠ASML今日公布首季財報,營收、淨利雙雙下滑,設備訂單不如預期,美股盤前跌約5%,市場擔心復甦是否又要轉向。

2024-04-17 17:40

日本家電大廠Toshiba 裁員5000人

日本家電大廠Toshiba 裁員5000人

《日經新聞》報導,日本家電大廠東芝(Toshiba)正在考慮裁員 5000 名國內員工,相當於日本員工總數的 7% 左右,以加速重組。

2024-04-17 16:18

光寶科股價失守百元 總座不覺委屈「震盪難免」

光寶科股價失守百元 總座不覺委屈「震盪難免」

光寶科技(2301)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今日宣布共組「光寶-北科聯合研發中心」,總經理邱森彬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針對股價表現也表示,他不覺得股價委屈,雖然股價短期震盪難免,但他要做的就是把營運面做好。

2024-04-17 14:49

ASML首季營收、淨利雙下滑 訂單未如分析師預期

ASML首季營收、淨利雙下滑 訂單未如分析師預期

全球晶片微影技術大廠艾司摩爾 (ASML)今日發佈 2024 年第一季財報,第一季營收、淨利雙雙下滑,第一季度訂單金額為 36 億歐元,遠低於《路透》和《彭博》調查分析師原估數字。

2024-04-17 13:58

115萬股東注意!6檔ETF明除息 0056拉高配息買盤搶進

115萬股東注意!6檔ETF明除息 0056拉高配息買盤搶進

4月台股受到中東情勢利空衝擊回檔,不過台股ETF反而跌出「配息甜甜價」,《ETtoday新聞雲》盤點6檔即將在明(18)日除息ETF,發現有一半年化配息率已超過8%以上,其中人數破百萬的元大高股息(0056)因為配息金額拉高至0.79元,年化配息率來到8.21%;而群益半導體收益(00927)與富邦台灣中小(00733)年化配息率各為8.41%與15.88%,同樣受到愛息一族歡迎。

2024-04-17 10:40

裕隆法說:n7 4月起大量交車「每月1500輛」 六月啟動第二波訂購

裕隆法說:n7 4月起大量交車「每月1500輛」 六月啟動第二波訂購

國內汽車大廠裕隆(2201)今日舉行法說會,針對外界最關注的納智捷n7出貨量,裕隆表示,第一季已經交車500輛,預計四月起每月可交車1200至1500輛,目標上半年交車完畢,六月起將啟動第二波訂購,全年評估則預期8000至9000輛。

2024-04-17 15:06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