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中一/區塊鏈在臺灣發展之我見

2016年01月22日 17:02

文/張中一

對國內科技或新創比較熟悉的朋友最近也許聽過金融科技(Finance Technology),這個領域在全球都越來越紅了。金融科技指的是所有跟金融有關的資訊技術都算在內,從前端的電子錢包,服務類的P2P借貸,無人銀行,新的資安技術導入,人工智慧投資顧問等等無所不包。就像各式各樣的XXX 2.0或最新的4.0一樣,看起來很具體實際上卻很抽象。範圍大得不得了。總之有同時沾到金融、資訊這兩個領域的都算。而在金融科技領域中,比特幣與區塊鏈又算是最紅的題目之一。

接下來,我們談談什麼是比特幣與區塊鏈。在我開始繼續下去之前,我要先告知各位一個殘酷的事實:臺灣沒有真的懂比特幣與區塊鏈的專家。我這裡所謂的專家指的是,真的從數學原理面、實作面、安全面、協定流程面、商業經營面、法規面都能夠有全面性、高層視野,能夠理解這幾個構面之間的交互影響,並提出洞見的人才。這種人在臺灣基本上,不存在。

單點很強的人也許有,某程度上資通所闕志克所長搞不好是全臺灣在這方面最懂的人才之一,只是他一個人沒有團隊支援也難以產生足夠的效應。這樣人才的缺乏對整個臺灣FinTech產業造成的問題,我後面會再提到。

好,接下來我們要談什麼是比特幣,什麼是區塊鏈。前面已經講過臺灣真正全面懂的專家基本上不存在,因此我能做的將會侷限在野人獻曝根據我現在的認識與理解提供給各位瞭解,然後大家一起來摸索出台灣未來的方向。

比特幣,基本上是一種加密貨幣(crypto currency)的一種。加密貨幣仰賴密碼學的方法來做資訊的傳遞乃至於資訊的產生,而這個被加密的資訊被視為一種虛擬的貨幣,資訊的產生則是貨幣的供給。這裡要注意,加密貨幣是數位貨幣的一種。但數位貨幣例如大家所熟知的悠遊卡,雖然使用加密技術來保障資訊的傳遞安全,但是交易本身並不仰賴加密演算法。

加密貨幣由於主要是透過演算法來做貨幣價值的傳遞與產生,因此普遍具有一個重要的特性,去中央化。去中央化以後交易的紀錄、清算都不需要一個中央機構。也就是因為這樣的特性,讓全球的資訊業者、加密貨幣的愛好者突然間發現原來在金融體系中往往成為障礙的官方中央主管機關或是在國際交易時原來需要付給中介機構的費用,可以因為去中央化而獲得豁免。而對於嚮往自由的資訊人來說,比特幣完全去中央化的特性也讓希望可以擺脫政府束縛的資訊愛好者發現了完全自由經濟的實現可能。

當我們知道什麼是加密貨幣以後,我們不能不介紹比特幣。比特幣是加密貨幣中最重要、全球接受度最廣的一種,也有人說他是最早的加密貨幣。比特幣之所以佔有如此重要的地位,跟比特幣底層的區塊鏈(block chain)技術被提出來有重要的關係。區塊鏈技術讓所有的交易都被記入一個一個區塊中,每一個區塊再一個接一個地串接在一起。

所有的人都可以把自己的交易加入區塊鏈中,而一個交易是否要被承認為合法則是用匿名投票的方式。網路上所有有效的節點做匿名投票,獲最多票的交易被視為是最後正確的結果。但不是每一個點都有一樣的投票權,比特幣是用計算能力來作為投票權的依據。比特幣允許每一個網路上的節點執行複雜演算法,投入越多運算能力在執行演算法就可以採出更多的比特幣。

同時投入越多運算能力的節點也有比較多的投票權。這背後基於一個簡單的邏輯,當你對整個比特幣生態系統投資越多,你越沒有動機毀掉他。而整個比特幣的區塊鏈,被稱之為帳本(ledger)。網路上人人都可以擁有這個帳本,誰都可以對這帳本作檢查與驗證。這是比特幣去中心化一個很重要的特性,目前這個帳本的大小約莫在幾十GB左右,而且還在快速成長。

隨著比特幣與區塊鏈被提出來,有越來越多的加密貨幣系統被提出,也有越來越多的區塊鏈系統被提出,例如Ethereum等。因此當我們講區塊鏈時,我們講的其實是一種類型技術的通稱。也發展出了各式各樣的應用。也有許多應用是基於比特幣區塊鏈(指的是比特幣用的那個區塊鏈技術)做延伸的應用,例如把一個小量的比特幣作為數位權利的擁有權憑證。而這一小量的比特幣的交易就代表某一個擁有權的轉移。

比特幣有很多爭議,這爭議的起因我們不談。我們先專注在區塊鏈,否則我這文寫個一萬字也寫不完。因為比特幣有爭議,但區塊鏈技術不涉及到國家貨幣的監管,加上其去中心化的特性所以有很多人在嘗試發展各種不同的應用。

臺灣在發展區塊鏈技術的麻煩處在於這跟我們在發展所有資訊技術的困境是一樣的,我們的市場太小。目前世界各地都有各種不同的區塊鏈技術在解決類似的問題。這會有幾種解法:第一,最終會有一個最佳的被選出來作為全球共通的標準。第二,各地方有自己的標準,但最終會有一個共通的技術作為溝通的介面。某個程度上來多,我認為有機會走到二。理由是如果走回一又回到了現在中央式架構的老路。為什麼這麼說,難道不是全球一切平等嗎?

事實上為了避免引起監管機構的恐慌,還有各國金融投資者的開始佈局,現在的區塊鏈應用幾乎都跟原有的銀行機構或跟監理機構有連接。換句話說各國的系統有可能不一致。因此最終出現一個各國間串連的協定並不是不可能。在網路的世界裡,路由協定就有這樣的關係,大家的小網路裡面跑著相對比較簡單的OSPF或IS-IS用來描述一個小網路內的狀況。但大型的跨組織或國家的網路狀況傳遞則仰賴BGP。我真的認為這樣子的情況很有機會出現。

但這樣子先孤島,然後逐漸發展串連的模式,卻凸顯了臺灣從以前到現在資訊發展的弱勢。這弱勢就是我們對於真正關鍵的技術底層沒有什麼太大的興趣。臺灣人只想開發上層好開發的應用。臺灣你現在要開發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幾乎沒有例外都建立在國外現成的系統,而且這些系統往往早就被佈局掌握在私人公司的手裡,不是完整的開放式平台。

這造成了一些問題:第一,生態系不為我們所掌握。第二,我們沒有足夠多足夠好的人投入修改任何一個區塊鏈系統或著開創出一套屬於臺灣的區塊鏈系統。第三,當未來要做跨區塊鏈或跨國的串連標準化時,有開發出自己區塊鏈技術的人當然有比較大的談判權,因為有經驗。可是我們沒有這樣的經驗。整個臺灣資訊技術發展超過30年以上,多數都是在做代工,而我們在區塊鏈底層技術投資人才嚴重不足可能在新藍海裡,我們又延續了代工的命運。

在中國,區塊鏈或比特幣的討論與新聞匯集是很熱烈的,不信你去www.8btc.com去看看,就算裡面很多內容有爭議但資訊量還是很驚人的。臺灣每個對比特幣有興趣的、對區塊鏈有興趣的都只會喊區塊鏈是未來的資訊新藍海。但要說真的投入下去開發區塊鏈、應用區塊鏈、乃至討論區塊鏈應用的各個法律、行銷、生態問題者幾稀,頂多你就看到Thomas在孤軍奮戰吧。而這後面其實有很多問題可以討論的。我這裡先試著舉出一些。區塊鏈基本上仰賴加密,人人都可以自己產生一組私密金鑰。而要做到與監管有連結,這個金鑰需要被管制要由誰來發行?這個發行者,本身就有可能成為一個瓶頸與風險。

▲中本聰被指是比特幣之父。(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另外一個前一陣子在臺灣的發生的有趣案例,一個比特幣玩家被電視記者採訪HIGH過頭,秀出了自己比特幣帳戶的私密金鑰(用QR CODE的方式呈現)。然後他的比特幣就被幹走了。這裡面有一個有趣的法律問題,我秀出了我的金鑰難道就代表你有權拿走我的財產嗎?我告訴你我家金庫密碼,就代表你可以存取我家的金庫嗎?當比特幣是一個完全分散式無政府的系統時,這個問題你只能自認倒楣。但當你有一個專門的機構在經營區塊鏈服務時,這裡面就會衍生很多有趣的法律問題。

在結尾我想要重述一次我覺得臺灣在區塊鏈發展最大的問題:人才的缺乏、對底層技術的欠缺投入與不重視、因為人才缺乏導致沒有人協助其他領域的人才參與論述把區塊鏈與現有的生態連接在一起。當我們在思考區塊鏈應用時,我覺得闕志克所長講的一句話非常有道理:當你在構築區塊鏈應用時,要記住你是因為有必要用區塊鏈而選擇用區塊鏈。而不是因為想用區塊鏈所以才用區塊鏈。而我個人的建議是,任何目前要做區塊鏈的應用,都應該要記住,簡單就是美。一個沒人懂的東西,絕對不會有人用,更不可能一夜之間大發利市。

區塊鏈就像頭大象,至少在臺灣這個島上每個人只摸到了一小片。如果還有機會,希望能夠隨著我研究越來越深,能夠貢獻越來越多討論內容。到時希望有更多優秀的不同領域朋友一起討論。這樣子,我們才能說臺灣真正找到了FinTech的新藍海。

●作者張中一,核能流言終結者成員,IE BUSINESS SCHOOL台灣校友會創會會長,專長為網路資通訊系統架構,原文刊載自張中一臉書。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88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

★圖片為版權照片,由達志影像供《ET新聞雲》專用,任何網站、報刊、電視台未經達志影像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