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文/大閘蟹即將引發的生態危機

2015年12月11日 10:28

▲肥美大閘蟹是許多民眾的秋冬進補最愛。(圖/記者陳世昌攝)

文/李偉文

秋冬季節,是重視養生的華人食補的大好時機,這其中,膏黃肥美的大閘蟹更是老饕們不可錯過的珍饈美味。早些年是從中國大陸空運抵台,近些年開始在台灣進行大閘蟹的養殖。

這種不管為了食用,或者植栽觀賞,或者寵物休閒的各種不同需求,從國外引進本地沒有的物種,在國際上都是非常謹慎的,因為一不小心就會造成當地的生態大災難。

尤其大閘蟹這類原產於中國的河蟹已經在歐洲與美國氾濫,造成當地原生的許多物種滅絕,甚至河蟹會挖掘土堤的習慣還造成當地河堤侵蝕,甚至聯合國已經將大閘蟹列為全球百大外來入侵的物種。

已有這麼具體的例子,為什麼在所有學界與生態保育界反對下,政府還大力支持大閘蟹引進?難道肆虐台灣三十多年的福壽螺,以及當初為了造紙需求引進的銀合歡,所形成巨大的環境與社會成本還讓我們學不到教訓嗎?

原來,政府是認為可以透過對養殖業者進行講習與教育訓練,還有對於養殖設施的要求,應該可以避免大閘蟹的外逃而衝擊到台灣原有的生態與物種。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今年八月底的蘇迪勒颱風把在新北市烏來與苗栗地區的養殖池摧毀,七、八十個養殖戶的大批大閘蟹乘著颱風逃逸無蹤。我們真的該擔心,若是大閘蟹能適應台灣氣候環境的話,也許不久的將來,許多台灣溪河裡的原生物種就遭殃了。

一般來說,引入的外來種有十分之一的機會能成功建立族群,其他大部分會不適應而死掉,而成功建立族群的物種中又有十分之一可能造成危害當地物種的入侵種。因為原生物種在一個地方長期的演化過程中,因為高山、海洋等地理環境的阻隔,因此會形成各自不同的生態系統,有各自不同的食物網絡,也就是所謂一物剋一物,使得這個生態系維持著一種動態平衡。

可是因為科技的進步,人類移動的速度以及搬有運無的商業運作去除了環境的天然阻隔,一個新來的物種若適應了這個地方的氣候與生態條件,在缺乏天敵的情況下,生物就會大量繁殖後代,消耗掉所有的資源,也排擠了原本的物種生存空間,整個原本平衡的生態就此瓦解,許多原本的物種就會滅絕掉。

其實並不是所有的外來種都會造成災難,比如我們現在吃的水果很多都是外來種,台灣的園藝作物有百分之九十以上也是外來種。

台灣目前外來物種造成的生態危機,除了因為某些民間信仰的大量放生,還有的就是水族館或寵物店所販賣的外來種,這些來自世界各地奇奇怪怪的物種,很多人養一陣子不想養了,就把他們拿到野地裡放生,像巴西龜或牛蛙就是。

▲「綠癌」遍及全台,清除小花蔓澤蘭成為全民運動(圖/新北市農業局提供)

至於植物方面,台灣最可怕的殺手級外來種就是小花蔓澤蘭。小花蔓澤蘭一旦入侵,首先會覆蓋地表,之後會沿著樹幹攀爬纏繞,然後遮蓋植物,使得這些樹木無法曬到太陽行光合作用而死亡。小花蔓澤蘭最早是在中南美洲的多年生藤蔓,在二次世界大戰時被引進到亞洲栽種,原本是希望利用它快速生長的特性來遮蔽機場,避免被敵機轟炸。唉!真的是想不到為了解決一個問題卻帶來更大的災難!

另外就是銀合歡,它已經占據墾丁地區將近九千公頃的土地,相當於三分之一個台北市大小,因為銀合歡分泌的某種物質會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長,造成了墾丁原本的熱帶海岸林幾乎都不見了呢!

如今對於逃到野地的大閘蟹,我們只能祈禱牠們最好不要太適應台灣的自然環境,同時也應該更加警惕,對於任何外來物種的引進與養殖,必須更謹慎的研究與更嚴格的管理。

●作者李偉文,長期關注環境與教育的牙醫作家。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88論壇歡迎多元的聲音與觀點,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


★圖片為版權照片,由達志影像供《ET新聞雲》專用,任何網站、報刊、電視台未經達志影像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