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武忠/誰來關心海洋發展沉疴

文/李武忠

今天是海研五號沉船一週年,儘管最終調查報告尚未出爐,但是海大校長已指出研究船船組人員外包制度與人員疏忽,恐怕是肇事主因,希望政府相關單位與各界應引以為戒,不要因小失大。只是這樣沉痛的呼籲是否真的能讓政府官員重視問題癥結所在,將未來新建造研究船的主要幹部與船員改採聘僱制,讓他們能熟悉該船性能,瞭解海況,培養能力緊急應變甚至協助研究工作等避免重蹈海研五號覆轍,需要外界共同來督促。

而海權的基礎是貿易、航運和海軍,台灣在海軍實力競逐上或許不夠強大,不過台灣昔日在漁業貿易和航運發展擁有相當傲人的成績,若能將養殖科技結合多島嶼特性推動海洋牧場,採合作性均衡概念是可以有一番作為。可惜近年來台灣水產界在偏誤的政策領導(偏重智財權數目與技轉金多寡)以及學閥派系的壟斷下,人才流失漸失研發動能,不僅漁業產量與規模大不如前,在國際科研場合也少受重視,尤其現行漁業部門主管官員思維仍侷限在狹隘的陸上與沿岸養殖,讓台灣空有豐富的水產養殖技術與經驗,卻未能將該技術與廣大的海洋與領土宣示做縝密結合,令人扼腕。

檢視當前台灣在處理海洋事務上確實存在諸多缺失與困境包括:我國專屬管轄海域與日本、菲律賓、中國等海域多所重疊,海域劃界紛爭不斷,卻未見政府積極折衝;海洋涉外、談判、科技等人才及經費嚴重缺乏;參與國際合作能量不足;主事者習慣於陸域思維,缺乏明確的海洋決策與協調運作機制;海洋與生態環境遭到破壞,漁業資源過度開發;海洋產業規劃不當,導致不同用海產業間衝突不斷等等,牽絆了台灣向海洋伸展的腳步。

由於海洋事務相當廣泛,外界一再呼籲需要有專責機構進行統合發揮系統化效能,才能讓海洋得以永續開發利用,目前政府組織再造雖然同意成立海洋委員會,卻未將具有研究試驗船與研究人力的水試所納入,反歸屬到未來的農業部,不利未來海洋事務整合與開發,應予以調整。

海洋這塊「藍色國土」關係台灣未來的生存發展。然而以台灣的外交處境本就在參與國際海洋事務上顯得窘迫,台灣要突破困局需要有新的海洋思維和戰略,來因應詭譎多變的海上風雲,尤其在反恐、防災、區域經貿合作、海上維安,漁業資源養護等議題上台灣是可以找到著力點而不只是旁觀者。

對於新海洋政策擬定應包括:建立兼容並蓄的「海陸平衡」思維;組建堅實機動的海上打擊力量;積極培育海洋科技暨談判人才,主動參與國際海洋相關事務;將海洋經濟發展視為新經濟引擎,制定出我國海洋產業總體發展政策;加大海洋環境保護投入,規劃海洋保育專區,保障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提升海洋管理效率與加強海洋思維的全民教育,深耕海洋文化等,做好迎接大海洋時代的來臨,給台灣經濟帶來另一波成長的機會。

●作者李武忠,新北市,博,經濟系教授。本文為網友投稿,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88論壇歡迎更多參與,投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