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 G+
首頁 寵寶貝 中西醫聯手守護孩子的健康

育兒生活/中西醫聯手守護孩子的健康

2015年07月22日 13:00

採訪撰文/陳萱蘋;諮詢/嘉義基督教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林怡如、吳明珠中醫診所院長吳明珠、馨蕙馨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陳虹任;參考/兒童健康手冊《不吃西藥!中醫媽媽養出不生病、不過敏的健康孩子》(三采文化出版)
、《新手父母輕鬆育兒沒煩惱!人氣小兒科醫師許登欽為你解答60個常見的育兒問題》(凱特文化出版)
 

孩子生病了!看西醫還是中醫?
孩子生病了,到底是要看源自老祖宗的中醫,還是來自西方的西醫呢?相信這是許多爸媽內心的疑問!接下來,將針對爸媽的疑問逐一進行解答!

Q1、如何診斷孩子?
年幼孩子身體不適,到了醫院診所求診,醫生是如何診斷孩子的症狀呢?中西醫診斷孩子的方式各有不同,接下來就請專業的醫師為爸比媽咪說分明!
西醫這樣說:
西醫診斷主要是看證據說話,醫師看到什麼問題,才能診斷為何種疾病。相較於大人,孩子不善於使用言語表達自己的感受,只會用哭鬧來表達不適。因此,主要照顧者的描述就很重要!有時候,爸媽下班急忙抱著孩子來看病,但平時孩子是由阿公阿嬤或保母照顧,醫師詢問孩子狀況,爸媽也不太清楚,對於孩子的病情診斷就會較為困難。陳虹任醫師提醒爸媽,當孩子求診時,主要照顧者應該一併到院說明,較為妥當。其他就要依靠詳細的例行檢查,像是聽診,以及觀察咽喉、耳朵、肚子…等部位找出感染發炎的地方。必要時,再安排X光、超音波、驗尿、驗血、篩檢…等檢驗來幫助診斷。

中醫這樣說:
中醫診斷是依靠「四診」,即為望診、聞診、問診、切診來檢查病情。年幼孩子無法說出自己的身體問題,不過,小兒「病于內,必形于外」,中醫認為五臟六腑有病時,可在身體觀察到相關的表徵。
‧望診
當中醫望診時,觀察孩子神色形態,運用敏銳的察覺力從孩子的精神氣色及外貌形觀看出端倪,包含面色、五官(眼、鼻、耳、口、齒),以及局部的望舌(觀察舌體大小、舌苔)、指紋(針對3歲以下小兒的特殊診法,觀察食指皮膚底下血管表現出來的指紋狀況)。若是有辦法的話也希望能夠觀察大小便的顏色與形狀;診斷呼吸道問題可能需要觀察鼻涕、痰液的顏色、質地。
‧聞診
運用聽覺和嗅覺收集有關孩子身體狀況的資訊,包含聽聲音,像是孩子的說話狀況(反應的活力通常與疾病的嚴重程度有關)、呼吸聲、咳嗽聲、哭聲…等,以及聞氣味,如:孩子的口氣、大小便臭氣…等。
‧問診
古代稱兒科為「啞科」,指的是不會表達的小寶寶,就診時一般由爸媽回答醫師詢問的問題,像是平常是否會怕冷或怕熱;晚上睡覺會不會盜汗;會不會抱怨哪裡不舒服;大小便的次數、顏色與形態;平時的進食狀況,吃東西了會不會肚子脹;睡眠時間為何、是否安穩,以瞭解孩子的身體情況。
‧切診
切診就是幫孩子把脈,一般是取寸口部位(即為手腕部橈動脈搏動處)的脈,成人以三指定位,但小兒的寸口部位狹小,不能容納三指,可用一指把脈。除了把脈之外,還會可觸診肌膚,感覺皮膚是冷濕還是發燙;觸診腹部可瞭解孩子的消化情況,頭頸部、胸部、四肢等關節活動是否正常…等,都可以協助進行診斷。

Q2、中西醫可以合併治療嗎?
家中孩子生病了,看了西醫、也吃了西藥,還可以服用中藥嗎?或是相反情況,先到中醫求診後,還可以再看西醫、吃西藥嗎?
西醫這樣說:
在西醫觀點,以一般感冒來舉例,孩子自己的免疫力扮演非常重要的關鍵角色。也就是說,如果免疫力夠好,就較容易自己痊癒,藥物只是幫助孩子緩解症狀,度過這段時間,因此,馨蕙馨醫院小兒科陳虹任醫師認為,應該不需要中西醫合併治療。倘若爸比媽咪認為需要中西合併治療,陳虹任醫師建議至少間隔2小時等胃排空再服藥,較不會產生交互作用。
中醫這樣說:
大部分情況之下,中西藥可以合併使用。嘉義基督教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林怡如指出,中藥與西藥針對的目的往往不同,於是用藥內容也不同,基本上不會有劑量過重的問題;不過,若是同時服用中西藥,建議間隔1~2小時再服用,較可以避免藥物互相影響作用。

若爸媽對於中西藥合併著吃有疑慮,可以在先看了西醫之後,攜帶醫師開立的西藥及處方至中醫門診,請中醫師協助確認。林怡如醫師指出,經過一般的醫學教育,中醫師對於西藥的種類與藥理也具有一定程度的瞭解。而且帶著西藥給中醫師確定,中醫師也能夠根據這些西藥作為開立中藥處方的參考,像是有些人吃了消炎藥物較易胃痛,在中藥部分就可以加入能夠暖胃的藥物,以避免相對的副作用產生。
 

Q3、急症看西醫、慢症看中醫?
很多爸比媽咪認為「急症要看西醫、慢症要看中醫」,這樣的觀念是否正確?是否代表著西藥效果快、中藥效果較緩慢?
西醫這樣說:
陳虹任醫師指出,要看中醫還是西醫應該視狀況而定,有些疾病需要開刀治療,像是腫瘤或嚴重外傷,或是特殊慢性病,如: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建議以西醫診治,以免延誤病情。而其他疾病,原則上中醫或西醫都能夠診治。
西醫主要是將症狀減緩,減輕孩子的不適,還需要依靠休息、睡眠以及免疫力讓疾病痊癒;而中藥有針灸、推拿…等輔助,就陳虹仁醫師的瞭解,中醫對於筋骨痠痛具有快速的療效。不過,看中醫一定要找合格的中醫師,千萬不要自行到中藥房抓藥材來熬煮服用,否則若是吃到不合適孩子體質的中藥,甚至是不合格的中藥,反而更加傷身。

中醫這樣說:
中西藥各有其優勢,林怡如醫師指出,像是西藥之中的抗生素,對於急性細菌感染大多效果很快;或是孩子發生影響免疫系統的嚴重發炎,有時需要使用類固醇來壓制發炎反應。相較之下,中藥對於抑制急性發炎、細菌感染的速度較緩慢。
不過,多數人認為中藥的藥性較溫和,效果一定較為緩慢,但孩子的感冒發燒,只要用對症,服用中藥也能夠快速退燒,倒不一定是急症與慢症的問題。中藥與西藥可以相輔相成,互相補對方不足之處。

Q4、藥物會不會有依賴性?
藥物吃多了會不會有依賴性?傷身?還是有副作用?這是許多病人的疑慮,更是很多爸媽的憂心之處!
西醫這樣說:
無論是西藥或中藥,藥物只要服用過量,對於身體都是不好的。即便是感覺溫和的中藥也不一定完全是安全無虞的,可能會有農藥殘留或重金屬的問題;或者只是服用保健食品,若是超過身體可代謝的範圍,也是會傷身的!
對於孩子而言,至小兒科求診,小兒科醫師會根據孩子的體重,開立適合劑量的藥物,基本上,按照處方服用,就不會有傷身問題;除非孩子本身具有先天的腎臟、肝臟疾病,不過,也能夠對此調整劑量,請爸媽不用過度擔心!
藥物多多少少會有些短暫的副作用,陳虹任醫師表示,若服用體重可負擔範圍之內的藥物劑量,就不會造成肝腎的過度負擔,對此,建議當孩子生病時,一定要求助對於孩子藥物使用劑量原則瞭解的「兒科」,以減少不必要的麻煩。

中醫這樣說:
大部分經由專業中醫師開立的中藥處方,比較不會出現依賴性。中藥通常是複方成分,就像將各種藥草下鍋烹煮,內含有許多成分。相較於大多西藥組成概念都是單一成分來說,複方的中藥,依賴性很少會發生。且每次看中醫開立的藥方都會有所不同,很少會一直服用一模一樣的藥物,這是因為中藥通常會隨著身體狀況,甚至天氣變化而有所調整,因此,藥物依賴性的機會就更低了。
不過,有些爸媽認為中藥較溫和,即便多吃一些也沒有關係。林怡如醫師表示,使用中藥還是得依據醫師處方使用才行。倘若不當使用中藥,還是可能會產生副作用,甚至傷害身體,爸媽不可不注意!
 

Q5、新生兒可以服藥嗎?
幾個月的寶寶,甚至是剛出生沒幾天的新生兒,若生病了,是否能夠服藥治療呢?是否有疑慮之處?
西醫這樣說:
基本上,只要是服用由專業的兒科醫師開立的藥物,就不會有太大的問題。陳虹任醫師表示,連早產兒都可以用藥了,一般足月寶寶也不會有問題。不過,若是寶寶沒有生病,也不會讓小寶寶吃藥;但若是寶寶鼻塞得很嚴重,奶量明顯下降許多,影響了喝奶意願;或是連睡覺也無法好好入睡,半夜一直哭鬧,這樣無法好好休息,也無法獲取充足營養,當然也就不能快速康復。出現以上類似情況就會建議給寶寶服藥。
如果寶寶的症狀不是那麼嚴重,陳虹任醫師建議可以不用按照時間吃藥,如同前文所言,重要的是擁有抵抗力克服細菌、病毒,除非是嚴重的感染,像是流感,就一定要遵循醫師處方使用。否則只要藥物不服用過量,間隔時間不要太短,基本上都是安全的。
中醫這樣說:
小嬰兒可以吃中藥,這是沒有問題的!但林怡如醫師提醒,6個月或1歲以內的寶寶應該更加謹慎用藥,這是因為他們的腸道發育尚未完全,藥物使用不當將可能刺激腸道,影響腸道功能,而因發生腹瀉或便秘症狀。且1歲以前的孩子,其腎臟發育並未健全,若使用的藥物其鈉鉀離子成分太高,可能會影響腎臟的功能代謝。

孩子感冒了,該怎麼辦?
在季節交替、氣候酷熱或嚴寒之際,年紀小、抵抗力弱的孩子一不小心可能就感冒了,因此照顧感冒的孩子是每位爸媽的必修課程。
西醫這樣說:
一般感冒多為病毒感染,目前的西藥並沒有什麼特效藥可以直接殺死感冒病毒,因此,就算孩子不吃藥也會好。孩子感冒服用西藥,只是提供症狀緩解,解除孩子不舒服的感覺,也就是流鼻水就開止鼻水藥物、咳嗽就開止咳藥,但對於消滅病毒是治標不治本的。

陳虹任醫師指出,想要殺死病毒還是得依靠孩子的免疫系統,多喝水、多休息,時間到了自然就會康復。雖然孩子不吃藥,感冒自然也會好,但若感冒已經讓孩子吃不下飯、睡也睡不好、精神不濟,影響孩子的正常生活作息,還是得透過服藥,讓孩子獲得更好的休息品質,提供身體對抗病毒最需要的抵抗力。

感冒時照顧孩子的重點在於有沒有因為病毒感染而併發細菌感染,或因病毒嚴重感染併發危險病徵。陳虹任醫師提醒,若是孩子高燒不退2、3天、精神與食慾明顯變得非常差或是呼吸很急促,有可能是病毒引起了併發症,此時應該趕緊就醫,不要延誤治療時機。

中醫這樣說:
通常孩子嚴重感冒,都會先去看小兒科,在中醫診間裡常見的是反覆感染感冒的孩子。能夠治療感冒的中藥有很多種,中醫師會根據孩子體質與狀況,開立合適的藥方。林怡如醫師表示,針對感冒的處理,爸媽能夠做的就是讓孩子有充足睡眠、多喝溫開水、均衡營養以及適度運動,不過要避免孩子流汗以後,又吹到風。還有,不要穿著太短的上衣,露出肚子,容易反覆著涼,身體防禦力就會被影響。

飲食部分除了均衡飲食之外,還要清淡,林怡如醫師建議避免吃生冷食物與油膩的補品,讓身體可以以最佳狀態重建免疫防禦力。感冒之際不建議自行隨意服用人參、黃耆、當歸…等補藥。更重要的是每次的感冒狀況都不一樣,治療感冒的藥方也有很多種類,爸媽不要將上次沒吃完的感冒藥,又拿出來吃,以免產生不良影響。

根據症狀給予藥方
吳明珠中醫師表示,臨床最常見的是「風熱感冒」,患者會發高燒、稍稍怕冷、頭痛、鼻塞流涕、咳嗽痰難出、咽喉疼痛、口乾口渴、小便黃,常用麻杏石甘湯、桑菊飲或銀翹散等加減來治療。「風寒感冒」也會鼻塞流涕、咽癢咳嗽,甚至發燒,但是比較怕冷,容易身體痠痛、頸部背部繃緊,口不乾,喉嚨痛也較輕,可用荊防敗毒散、杏蘇散等加減來治療。通常2.5小時服用一次,等燒退了再延長服藥時間。

治療上,若患者汗出不多、痰多而黃,甚至有喘鳴聲,可用麻杏甘石湯等處方;若患者咽喉紅腫、大便秘、嘴破、咳嗽少,以及手足有小水泡或扁桃腺炎,可用涼隔散、清咽利膈湯加減等處方;若患者頭痛較嚴重,發燒畏寒較厲害,以及肌肉痠痛、無汗者,可用柴葛解肌湯等處方。

兩大穴位緩解咳嗽
感冒似乎都會咳嗽,而吳明珠醫師指出,「膻中穴」、「列缺穴」是緩解咳嗽的兩大穴位,按壓膻中穴可定喘止咳,尤其是容易引發氣喘的孩子,平時可多按壓膻中穴做為保養,或是在此部位放暖暖包(底下要墊小毛巾,不要直接接觸皮膚);按壓列缺穴也有止咳化痰功效,按摩時力道要適中,特別是對孩子不可太過用力。
(1)膻中穴
位置:兩乳頭連線的正中心點,即任脈突出位置,胸骨的正上方。
(2)列缺穴
位置:伸出大拇指、食指,交叉在虎口,食指所到的地方。

Q、孩子發燒了,該怎麼辦?
在門診之中,時常會遇到爸媽抱著寶寶來,著急地說我的孩子發燒了!但小兒科醫師詢問現在燒到幾度了?爸媽卻不曉得,只知道感覺寶寶熱熱的。陳虹任醫師提醒,爸比媽咪在家應該先使用體溫計測量體溫,以確認孩子是否真的發燒了,僅憑著雙手的觸感是不準的,尤其是冬季的氣溫較低,爸媽擔心寶寶著涼,而將寶寶裹上一層又一層的衣物,因此使得體溫偏高。所以若是穿著多層衣物的寶寶,或孩子進行跑跳活動之後,應該先打開衣服散熱,或冷靜5~10分鐘後,再測量體溫,確定是發燒後才進行處理。

西醫這樣說:
發燒簡單來說就是身體的免疫系統正在和細菌病毒作戰的表現,會讓人體的體溫定位點上升因而產生發燒症狀。而發燒是一個警訊,告訴我們身體正處於發炎狀態或正遭受病菌入侵,應該要找出原因所在。
至於發燒如何處理?在家可以做的就是進行物理性退燒法,大孩子可以使用冰枕,但小寶寶千萬不可以使用冰枕,否則體溫會太低;陳虹任醫師建議以溫水或熱毛巾擦身體,可加快身體散熱速度。

不過,如果孩子沒有燒得很高(達37.8℃或38℃左右),精神活動力還是蠻好的,能夠自由跑跳,進食狀況也好,又能夠安穩入睡,也就不一定要馬上進行退燒處理。像是有些正值長牙期的寶寶,其體溫也會些微偏高,爸媽可以先觀察孩子的身體狀況,再進行處理。

特殊情況得積極退燒
一旦孩子除了發燒之外,還有明顯的呼吸道症狀或是嘔吐、腹瀉,可能就是感染其他疾病,如:輪狀病毒,這時候就一定需要請醫師診斷並治療。此外,有些特殊情況的孩子就必須積極退燒,像是有心臟病、肺部疾病的孩子,發燒會使得身體基礎代謝力變高,心肺無法負荷這些狀況。以及有抽筋、熱痙攣病史的孩子,只要體溫偏高(38、39℃)就會開始抽筋,且若是體溫遲遲未降,抽筋就會持續不斷;若是反覆抽筋,對於智力發展會有不良的影響,因此需要將體溫控制在正常範圍內。

還有3個月以下的小寶寶若是發燒了,就要趕緊就醫,不要在家裡自行觀察。因為3個月以下的小寶寶,剛出生的抵抗力不佳,雖然身上有媽咪給予的抗體,但若是發燒,除了少數是感冒引起的,也很有可能是細菌感染,通常就需要就醫,甚至是住院接受更進一步的檢查,爸比媽咪可別大意!

中醫這樣說:
發燒是身體的體溫調控現象,為了要提供免疫力而設定一個較高體溫發出的警訊。中醫認為發燒是正邪相爭,也就是正氣與邪氣互相打戰而導致的熱,這個熱在身體累積所表現的反應。為了免疫系統能夠出來打戰才會發燒,讓身體可以殺死外來的病毒與細菌,抑制其生長與繁殖。所以,才會說若是太快退燒,就像是兵都派出去了,打到一半卻被叫回來,這樣會影響驅除敵人的能力。

中醫認為孩子的體質是「發病容易,傳變迅速」,像是一發現敵人,突然之間就開打了,因此孩子會突然迅速的發燒,相對於大人來說速度較快、較猛,而且小兒在疾病過程中容易發生變化,因此,倘若孩子發燒了,爸比媽咪得多加觀察!

多休息、多喝溫水
發燒與感冒的處理方式都差不多,需要多休息、多喝溫開水,有些抵抗力較好的孩子只要多喝點水、多休息,體溫就能夠稍微下降。林怡如醫師指出,中藥並無專治退燒的藥方,但從中醫臨床發現只要針對孩子症狀使用對症的藥物,也能夠有退燒效果,幫助孩子控制體溫。

雖然無專治退燒的藥方,但中醫也有退燒的藥材,吳明珠醫師指出傳統中醫認為,屬於純陽體質的孩子,當外感(感冒)時容易引起高燒,而中藥裡也有退熱的成分,最常用的就是石膏,其性味辛、甘寒無毒,可清肺胃及三焦之實熱;其他如:連翹、黃岑、薄荷及荊芥…等中藥材,都有清熱的作用。
 

勿積極使用退燒藥
林怡如醫師建議爸媽不要太積極使用西藥的退燒藥,找出發燒原因並針對原因治療比退燒更重要,如上述所言,若是太早退燒可能會混淆孩子病程的發展,導致醫生誤判病狀,且退燒藥本身並無治療效果,單純使身體出汗、降低體溫而已,除非超過38.5℃或是孩子的精神狀況非常不好,才會建議使用退燒藥。

喝粥、蓋被、幫助退燒
在《不吃西藥!中醫媽媽養出不生病、不過敏的健康孩子》一書提及,漢代的醫書《傷寒論》中,就提出利用喝熱稀粥和蓋被子的方式,幫助身體出汗,但注意是要微微出汗,不可大汗淋漓,否則反而會讓身體元氣過虛,疾病流連不去。此外,吳明珠醫師表示,在稀粥之中可加點蔥白,更可以幫助身體發汗。

找出病源才是重點
引起發燒的原因,雖然大部分是因感冒而引起,也有可能是有其他狀況,如:泌尿道感染、肺炎…等。林怡如醫師指出,6個月~5歲的孩子有可能會發生熱痙攣的狀況,如果家族有熱痙攣的病史,在於體溫的部分就需要比其他寶寶更加嚴格控制,其他寶寶若無此問題就不需要進行積極退燒。

Q、家有過敏兒,怎麼辦?
皮膚起疹子、脫皮搔癢、鼻塞、打噴嚏、眼睛癢…等都是過敏兒可能會有的症狀,平時可能都安然無恙,但一旦過敏症狀發作,可是十分惱人!對於過敏,中西醫有何相同與不同的見解呢?

西醫這樣說:
過敏是身體的免疫系統對於外來物的反應。一般沒有過敏的孩子,其身體免疫系統保持平衡狀況,不會隨便攻擊外來者,也不會產生劇烈反應。而過敏就是免疫系統失衡,只要接觸了過敏原,就會產生劇烈反應,也就是過敏反應,包含皮膚搔癢、氣喘、眼睛發炎…等症狀。

預防過敏可以從媽咪懷孕時開始,許多媽咪擔心自己吃了某些易過敏的食物而導致胎中寶寶也變成過敏兒,而這個不吃、那個不碰。陳虹任醫師指出,其實只要避免接觸孕前媽咪吃了會過敏的食物,其他食物就不需要特別禁止食用。有醫學文獻研究發現,若是孕媽咪本身對於某些易過敏食物不會過敏,即便吃了那些食物,也不會導致寶寶過敏。飲食方面還是以均衡、天然為主,不要吃過多含有香精或食物添加劑的食物。在環境部分,則應該儘量避免接觸汙染環境,像是二手煙是一定要避免的,還有汽機車的廢氣、燒香拜拜的懸浮微粒、家中新裝潢的油漆…等,都可能增加寶寶的過敏機會。

出生後,以母乳哺餵為主;若是母乳不足,建議喝適度水解蛋白的奶粉,以減少過敏機率。副食品不要等到7、8個月才接觸,4~6個月就可以吃了;等到孩子再大一點,攝取均衡飲食是最重要的,儘量避免讓孩子吃垃圾食物;還要勤洗手、多運動、充足睡眠…等,雖然這些都是老生常談,但也是預防過敏最基本的方法。

改善過敏兒的過敏反應倘若孩子已有過敏症狀應該如何改善呢?陳虹任醫師指出,多數小寶寶的過敏症狀都是發生在皮膚,而有異位性皮膚炎的肌膚保養原則就是溫和清潔、加強保濕。皮膚有一層角質層,是天然的保護屏障,以適合體溫的水溫清洗即可,應避免水溫過高,以免降低皮膚防禦能力、加重發炎反應。平時少外出的小寶寶以清水洗澡就可以了,若是有較髒汙之處,則應選擇嬰兒或過敏膚質專用的沐浴乳,較不會破壞肌膚的保護層。再來就是加強保濕,寶寶洗香香後,水分尚未全乾之前,應該趕緊擦上嬰兒專用的乳液,使肌膚留住水分。必要時,早晚或一天多次補充身體乳液,可加強肌膚保濕。

有過敏體質的孩子,一定是接觸了過敏原,才會引起過敏。大部分的臺灣孩子是對於塵蟎過敏,家中應備有空氣清淨機以及除濕機,減少塵蟎量;塵蟎喜歡藏匿於寢具之中,除了使用防塵蟎寢具之外,每2星期應以55~60℃的水浸泡5~10分鐘之後,再進行清洗及暴曬寢具,才能將塵蟎量降到最低。此外,病毒感染也會誘發過敏,陳虹任醫師表示,許多孩子平常都不會過敏,可是只要一感冒就會開始氣喘,因此,減少孩子病毒感染的機會,平時勤洗手,也能減少過敏的發作。

若是以上注意事項都做到了,但孩子的過敏現象還是很嚴重,就應該積極就醫。爸比媽咪都很害怕服藥的副作用,但現在的過敏藥物已經改進很多,也有吸入性的藥物,可以幫忙控制過敏症狀,只要找合格小兒科醫師診斷開立藥方,其實不用擔心!

中醫這樣說:
過敏是與內臟腑功能失調、個人稟賦(先天的體質、遺傳)有關係,加上外因影響,像是細菌、病毒、黴菌、季節、溫度、濕度…等外在變異的狀況,導致身體出現異常反應。林怡如醫師表示,中醫看過敏主要認為當身體面對外來者的侵入,為了將敵人消滅會有發炎反應。但防禦力不夠強,兵力太弱,零零星星打著戰,卻總是打不贏,於是一直處於打戰狀態,變成慢性發炎反應,若能夠增加免疫力、提升保護力,這場戰爭就可以速戰速決了。

提升免疫力
改善過敏,中醫會依照孩子的情況,斟酌合適的中藥、針灸使用以及飲食生活的衛教。但林怡如醫師提醒爸媽仍需回到免疫力提升的部分,尤其提醒孩子的生活作息也是非常重要,若孩子晚上睡眠不足,免疫力下降,過敏狀況就會更容易發生。

穴位敷貼
中醫強調配合季節調理調養的重要,以「冬病夏治」的原理,特別在「三伏天」(冬季另有「三九天」)日,結合中醫經絡循行、敷貼療法的預防性治療,將藥物敷貼在背部的腧穴,使藥物經由皮膚吸收後刺激穴位,造成局部皮膚充血與灼熱感,達到增加免疫力、減緩過敏反應及改善過敏體質的效果。

如果身體正在有些發燒、發炎…等不知的病源或是皮膚病變、破損,還有懷孕中的孕媽咪,如有上述現象,擔心藥物會影響胎兒,應避免使用三伏貼。其他大部分的人,連5歲以下的孩子也能夠使用三伏貼。林怡如醫師提醒,不同年齡,使用三伏貼的時間長度不同,大朋友可能貼4小時、小朋友貼2小時;醫師取穴時會交代時間,若是貼著的時間太久,皮膚可能會發生起水泡…等副作用,請按照醫師指示使用。

穴位按摩
吳明珠醫師指出,爸比媽咪可以每天早晚花5分鐘幫孩子從印堂沿著鼻樑兩側按摩到鼻翼旁的迎香穴,來回指壓2分鐘,最後指壓頸部兩側風池穴1分鐘。以及教導孩子針對虎口中間的合谷穴進行按摩──以對側拇指按在穴位上,朝小指方向均勻地用力;或拇指、食指張開,以另一手的拇指關節橫紋放在虎口上,拇指下壓處取穴。

林怡如
現職:嘉義基督教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
學歷:中國醫藥大學中醫學士
成功大學物理治療學士
經歷:專技高考中醫師及格
專技高考物理治療師及格

吳明珠
現職:吳明珠中醫診所院長
學歷: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博士
經歷:台北市立中興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
嬰兒與母親雜誌中醫顧問
育兒生活雜誌中醫顧問
常春月刊中醫專欄作者

陳虹任
現職:馨蕙馨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學歷:高雄醫學大學醫學士
經歷:高雄長庚醫院兒童內科住院醫師
高雄長庚醫院兒童胃腸肝膽科總醫師
中華民國兒科專科醫師

*更多內容請參考:【育兒生活】2015年07月號。
*【育兒生活】官方網站。

我想說的是......

文章列表

生活雲粉絲團

回上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