獄政改革/提高戒護人員職等 降低流動率減少斷層!

▲雄監劫獄事件震驚全台。(圖/東森新聞資料照)

記者楊佳穎/採訪報導

高雄大寮監獄劫獄案掀起獄政改革聲浪,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法學博士「河暝」表示,目前台灣監獄的戒護管理方面出現流動率高、斷層嚴重、壓力大、職等偏低等問題,讓安全性受到考驗

河暝接受《ETtoday東森新聞雲》訪問時表示,全台49所監獄目前超收高達8592人,而編制的矯正機關戒護人力為4842人,實際卻僅有4409人,與收容人數比例為1:14,反觀美國1:4.8、日本1:4.6、韓國1:3.5以及香港的1:2.4,有極大落差,「理想情況為1名戒護人員面對5名受刑人,最高的比例則是1:10,但台灣甚至出現1:20的狀況。」

▼獄方常安排各式課程供受刑人學習。(圖/澎湖監獄提供,請勿隨意翻拍,以免侵權。下同。)

河暝指出,現今戒護安全人員職等偏低,部分年長人員能承受,卻維持守舊思維、抗拒新管理制度,而年輕者不滿薪水低、工時長,因此出現流動率高、人力不夠等問題,也有許多監所在戒護安全的經驗上出現斷層,如今只致力維持安定,沒心做改變。

此外,河暝也提到,目前戒護管理人員進入監所服務前,只要通過相關考試即可進入,在考前或受訓前沒有所謂「安全考核」,因此在身家背景不明的狀況下,被受刑人賄賂的事件時有所聞;且這些管理人員必須和受刑人朝夕相處,弱點早被摸透,而相關單位只能在事發後收爛攤。

他指出,若獄方熟悉戒護管理人員的個人背景,便可將他們安置在適合的位置,而接獲舉報時也能適時處理,並添加「測謊機制」,即可減少安全方面的危害,避免連環爆,「管理員就像『土地公』,是基層重要角色,不能出現漏洞、鬆散」;另外,提高管理人員的薪水、安排專業培訓並定期在培訓中進行測驗、考核,以淘汰表現不佳的人員,也可及早肅清監獄內部毒瘤。

針對專業化方面,河暝則表示,獄所的人員採「通才教育」,教化人員必須先從事「扮黑臉」戒護工作,晉升後再轉為「白臉」教化人員,不僅讓受刑人錯亂,也沒有專業性,「這樣教化怎麼會做得好?」;未來應將兩者分開招募,由相關科系、專業人士分別負責,才能達到應有效果;此外,戒護安全人員職等也應該提高,並明確區分層級,建立升遷管道。

河暝也提到,目前台灣的獄政仍偏向美國,採較為嚴格的管理方式,但經過人權團體倡導後,受刑人都能擁有部分自由,而戒護方面則可向日本借鏡,朝制度透明化、人員專業化等方向努力,「台灣監獄(體制)雖然地基脆弱,遇上地震(事件)會掉幾塊磚頭,但還能給70、80分不為過!」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