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n眼亞洲/台灣人是文化缺乏者?缺席的婚紗在哪裡?

▲台灣人結婚多半選擇穿著白婚紗與西裝等西式禮服。(示意圖/杰威爾提供)

作者/陳慶德

韓國人特別愛選擇在秋天結婚,也許秋天在韓國當地素有「男人的季節」(남자의계절)之故,在秋天,韓國男生特別感受到孤單,也因此,多想在這個季節找個伴定下終身之約,結婚的人特別之多;但是先別管季節對於韓國男性、女性的影響,最近春天(在韓國當地稱為:「女人的季節」或者是「戀愛的季節」)過後的初夏,筆者也參加了不少場韓國朋友的婚禮,例如讓我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是在大學院特別照顧我的,慎學長的婚禮。

韓國婚禮,秉持著「快」的原則,一個不到30坪的小禮堂,兩個小時之內就可以送走一對新人,換算下來,急速點的話,一天至少可以送走3-4位新人,也許我們可以從歷史沈積下來的韓國人「被害」意識內(請參閱筆者《他人的目光-韓國人的「被害」意識;暫訂,唐山出版社),來引申出當代韓國人急速的個性的起源,其中也包含婚禮喜宴時間的設定,就怕外人不知何時打過來、侵略之,韓國人的婚禮也是如此急速地結束,兩個小時內,公證、家族朋友照相、丟捧花,吃飯,全部搞定。

但在這場婚禮的,讓筆者反省的並不是「韓國」本身,而是韓國作為一個方法,如何來省視台灣。

▲韓國婚禮在2小時內全部搞定。(婚紗示意圖/Vogue提供)

那天,我記得慎學長對於他自己婚禮慶典應該是經過特別安排的吧?從一開始指導教授在當天都被邀請前來當作證婚人,宴場內學長和夫人穿著一歐式西裝以及一白紗禮服,站在禮堂前,接受他們人生重要的一刻,場所中是特別西洋式擺設、白地毯、白蠟燭以及微薰的香水味;而證婚完,學長特別在婚禮安排了兩場來賓演唱,分別是由女友人演唱一首西洋歌曲之後,由所上有著深厚基礎(韓國)國樂背景的鄭學妹,身著一身韓服,彈奏著韓國傳統樂器「伽倻琴」,以及搭配著一位同樣也是著韓服的女士,說唱著韓國傳統藝術「清唱」(판소리)表演,來進行最後的證婚收尾動作。之後,就是慎學長的親戚家族朋友,來一起拍照,結束這場禮堂中婚禮的行程。

結束婚禮之後的用餐,似乎韓國喜宴最近習慣於吃自助沙拉吧來作為喜宴,我想一方面是方便禮堂作業,二方面也節省空間吧,自助沙拉叭從正餐的日式壽司、中華炒飯、韓國傳統小菜、豬腿,到飯後點心、水果等等,琳瑯滿目,這樣的自助沙拉吧,也約在一小時之內讓賓客用餐完畢,就這樣結束了所有的婚禮。

但讓筆者感到有趣的,在喜宴用餐時刻中,新人難免都會出來拜會一下(在台灣稱為:「敬酒」)親朋好友,慎學長以及其夫人也不免俗地,也早已脫下在禮堂內所穿的歐式西裝、白紗,改以具有「當地文化」的韓服出現,來跟我們這群研究所的學生、師長打招呼。

▲筆者參加學長的婚禮,看見學長和妻子穿著韓服出來謝客。(圖/陳慶德提供)

而這時,用餐旁的韓國同學問了筆者一個問題:「台灣結婚時,新人都穿怎麼樣的服裝登場?」

在這,也許我們不用追入到近代的婚紗文化,或者是拍攝婚紗照是由西方所興起入、傳入之物的考察,單純來面對台灣自己,缺席的那一塊--婚紗

在論述台灣文化,最難的就是有關於「缺席」這一塊的論述;對於「無」的東西如何論述呢?也只有透過他國的現象,特別是鄰近的他國,來看到「缺席」的樣貌。而因為缺席的這一塊,才讓我們看到台灣文化的「貧乏」,以及多元化的「虛假性」

提到婚紗在台灣人腦海中,首先會想到什麼呢?有些人腦海中會想起歐式白色的長婚紗,或者嚐鮮地新人拍攝著日本婚紗、最近興起的韓國婚紗也大有人在,唯獨缺席的是專屬於台灣人、台灣文化的婚紗

▲台灣人多半選擇西式禮服作為婚紗。(示意圖/資料照/取自許慧欣微博)

筆者一向反對把居住在台灣的多數漢人把自己當作霸權,每到要論述「台灣文化」,如同這裡的婚紗,就想說原住民的婚紗就能代表台灣的這種論述,因為,這只不過是把居住在台灣的我們當作一個殖民者心態,每當需要來安慰自己時,就把不到50萬原著民,抓出來「猴戲」一番,一方面平日疏於原住民文化的照顧、培養,二方面也只不過逞口舌之快的論述,如果原住民的婚紗能代表台灣文化,那我們又算什麼呢?居住在台灣多數的台灣人(漢人),為什麼需要這50萬原住民來彌補我們的台灣文化呢?

我們是不能代表台灣,還是我們本身是文化缺乏存在者呢?…婚紗也是如此。

▲筆者認為,把原住民的傳統服飾當作是台灣文化的婚紗,是否代表我們是文化缺乏者?(示意圖/資料照/記者吳增煌攝)

如果台灣人自傲有多樣的婚紗可以選擇,如中國旗袍、日本、韓國或歐式等服裝,唯獨缺少的就是代表台灣文化的婚紗吧?同樣的,對於韓國人他們「更」可以自傲地說,除了中國旗袍、日本、歐式,還有屬於我們韓國當地文化的婚紗可以選擇呢。奇怪的是,唯獨少了台灣這一婚紗文化呢,我真的好奇,如果嫁去台灣的韓國女生,當他們要出來敬酒時,詢問著身邊的台灣男子,「等會我們要換什麼傳統服裝出來敬酒呢」,台灣男子會是怎麼回答呢?

多元文化真正的意涵,是一種具有著主體性,以自己的文化主體與他國文化交流、衝撞甚至學習著,但很可惜的,在缺乏婚紗的台灣(或者在許多文化現象的缺席、未建構),迷戀著,或者是「借」用著他國婚紗來無視於自己缺席的文化、虛假的主體性,而在硬言著自己是「多元文化」,恐怕這是大有問題

筆者也期待,也許會有那麼一天,也希望有那麼一天,專屬於台灣圖像、台灣人的婚紗會編織好吧?

●作者陳慶德,南韓國立首爾大學,西洋哲學組博士候選人,主攻「現象學」,著有熱銷《背包韓語》(聯經出版社)、《韓語超短句》(統一出版社)等系列韓語學習書籍,目前在兩岸三地已計發表文字150萬字,近40本著作,目前沈溺於神話世界、翻譯理論分析,以及亞洲文化差異詮釋,當然,最愛的還是台灣。ET論壇歡迎網友參與,投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