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父母辨識新生兒黃疸症狀 北榮推出「黃疸辨識卡」

▲北榮為提升父母辨識寶寶有無黃疸症狀,特別推出黃疸辨識卡。(圖/記者張暐珩攝)。

記者張暐珩/台北報導

黃疸常常是困擾新手爸媽的一大問題,據統計,60%新生兒會出現生理性黃疸,當足月新生兒的照光標準指數超過18mg/dl,則視為「高膽紅素血症」,若未及時治療,高膽紅素血症有2%的機率會進展成「核黃疸」,死亡率將達6.4%,即便存活也會造成永久性的神經功能障礙,因此推出「新生兒黃疸辨識卡」讓父母能夠提升對黃疸的辨識度。

台北榮總兒童醫學部主任陳淑貞表示,目前國內對於足月新生兒的照光標準為出生24小時內10mg/dl、24-48小時12mg/dl、48-72小時15mg/dl、滿72小時17mg/dl,當指數超過18mg/dl,則視為「高膽紅素血症」,若未及時治療,高膽紅素血症有2%的機率會進展成「核黃疸」,一旦罹患「核黃疸」,死亡率將達6.4%,即便存活下來,也會發生如認知障礙、過動或學習障礙,甚至引發腦性麻痺、聽力喪失及智障等傷害。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陳淑貞指出,曾經有一名9天大女嬰,在家自然生產,但出生兩天以來哭聲尖銳、活力微弱、上肢出現彎曲情況,全身肌肉僵硬,發燒到39度,每天只換尿布兩次,還出現呼吸暫停、嗜睡等情況,重點是九天內掉了一公斤、嚴重缺水,血納值也很高。

▲據統計,60%新生兒會在出生3到5天後出現生理性黃疸。(圖/記者張暐珩翻攝)

陳淑貞強調,新生兒高黃疸的危險群,主要原因還是俗稱蠶豆症的寶寶,或因餵食不良、早產,母子血型不合所導致,高峰期為出生後3到5天,7到10天才會逐漸恢復正常,一般來說,正常餵食的嬰兒每天換尿布應該至少有5到6次,每次換尿布的重要至少有30cc的水分重量,當寶寶出現結晶尿,啼哭不停或過度安靜,皮膚乾鬆,體重缺失太多就要特別注意並尋求治療,如果寶寶體重缺失過多到10%以上,醫生會試著加上配方奶,如果父母不願意,就會打點滴。

▲北榮推出「新生兒黃疸辨識卡」,各種膚色人種皆適用。(圖/記者張暐珩攝)

雖然護理師會在住院期間教導父母觀察生理性黃疸的技巧,但因缺乏膚色比對的工具,因此榮總研發創新「新生兒黃疸辨識卡」,提升父母對新生兒黃疸的辨識度,減低黃疸對寶寶帶來的傷害。台北榮總護理部新生兒科護理師羅佩佳說明,使用新生兒黃疸辨識卡時,首先在白色日光燈下按壓寶寶額頭的皮膚,並從顏色上去對照色卡上的顏色,若膚色號碼落在9-12號表示危險,建議回診,如果在13-16號高危險期區塊,則須立即回診,或是寶寶出現「跳階」的情況,例如一天內就連跳8、9、10三個色階,就須盡快尋求專業治療。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