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搜 網搜焦點

「賣米、伐木工變經營之神」 3要素打造台灣經濟奇蹟

我們想讓你知道…台灣原來是這樣「逆風高飛」的!

▲台灣吧第七集聊傳說中的台灣經濟奇蹟。(圖/翻攝YouTube,下同)

網搜小組/綜合報導

以詼諧動畫描述台灣歷史的「台灣吧」(Taiwan Bar),在五一勞動節推出第七集《傳說中的經濟奇蹟》,提到3個重要因素讓台灣從戰後悲劇的經濟環境,發展成「亞洲四小龍」。

影片提到,1949年通貨膨脹嚴重,省政府實施貨幣改革,台幣4萬元可換新台幣1元。1950年發生「可解救台灣經濟」的韓戰,毛澤東抗美援朝,將原本要解放台灣的軍隊調往北韓;美國為了防堵共產勢力,和台灣簽《中美共同防禦條約》。

1951年到1965年美援總金額15億美元,街上到處可看到穿印「中美合作、淨重22公斤」麵粉袋做成內褲的小朋友跑來跑去;美國除了援助民生物資,對農業和基礎建設的投資也很重要,從石門水庫、西螺大橋一直到中橫公路等。

1949年省政府推動土地改革,希望改善農戶的生活環境,包括地租上限訂為37.5%的「三七五減租」,公有耕地可以讓農夫領走的「公地放領」,以及「耕者有其田」。

影片表示,在「貨幣改革」、「土地改革」和「強大美援」之下,台灣也慢慢重建戰後悲劇的經濟環境且美援送來的棉紗可發展紡織工業,美援送來的小麥可發展食品工業,台灣可用小麥麵粉做麵條、麵包和甜甜圈,早期以米飯為主食的台灣,在政府宣導下慢慢接受麵食。

同個時期,原本台灣要靠進口的民生用品終於可自產,代替進口產品,也就是所謂的「進口替代時期」。1960年代,美國即將中止援助,政府轉變經濟發展策略,包括設置「加工出口區」和端出《獎勵投資條例》,希望鼓勵國內外的投資來取代美援,讓許多特定企業和投資者可免稅或退稅。

影片說,這個時期許多民營企業被政府扶植起來,像是賣米、伐木工通通可變成「經營之神」,台灣經濟轉成出口導向,國民所得和GDP都大幅成長。台灣也正好趕上國際分工的小火車,取代經濟轉型到下個階段的日本,成為工業產品的代工基地。

▼美援時期,到處可看到穿印「中美合作」麵粉袋做成內褲的小朋友。

▼政府推動三項土地改革。

▼這三項要素為傳說中的經濟奇蹟打下基礎。

▼經濟快速成展下,賣米和伐木工都變成經營之神。

▼「台灣吧」第七集--《傳說中的經濟奇蹟》。(影/取自YouTube,若遭移除請見諒)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關鍵字: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