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意向/大數據如何驅動產品創新

文/全國意向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顧問 謝邦彥博士

抽樣數據的涵蓋性

產品開發是高風險的事,這可從每年進入市場的大批新產品中大都是以慘敗收場為證。以往都是透過抽樣的市場調查,來得到產品開發的相關訊息,如:價格、功能、通路、生活型態等VOC(Voice Of Customer), 如:市場趨勢,社會脈動,科技演化等VOB(Voice OF Business)。在網路媒體還沒出現時,這種以統計抽樣為核心的調查方式對於市場評估及消費者行為的預測,有著相當不錯的準確度。但隨著網路資訊發達及行動通訊的快速發展趨勢,民眾在網路上留下了大量的數據,讓以往的抽樣調查,已經無法涵蓋現代人的生活形態。所以,許多公司已經走向利用大數據,精確定位客戶需求,推出量身定制的新產品,以期提高成功機率。

而大數據應用在產品開發時,「最易見效」的方面就是透過客戶情緒分析:公司密切關注社群網站的資訊、討論區消息及其他線上資訊,瞭解人們的所思所想。使用者對產品的情緒分析成為互聯網世界產品概念設計和概念測試的依據,這種資訊可以讓產品設計者在各種問題和想法完全被意識到之前,及早發現它們。大數據是說公司可以挖掘分析大量各種資訊,以改善下一代產品和服務。社會和經濟活動的不斷網路化,資料收集、傳輸、存儲和分析成本的下降,共同導致了一個有助於培育新的產業、工業和產品的大數據時代的出現。經合組織(OECD)前不久公佈了一份題為“探索資料驅動創新作為一種新的增長源泉”的報告。由大數據驅動的社會經濟模式開始顯現,大數據已成為創造競爭優勢和驅動創新、可持續發展的核心資產。
 

新能源及智能車為未來趨勢
我們以汽車業來說,設計初期階段為Proposal階段,這個階段主要就是透過市場訊息去進行產品的設計開發計畫,如:市場及科技趨勢是甚麼?消費者在乎的是甚麼?但是,一般來說,透過市場調查得到的訊息,不外乎「價格」、「外觀」、「性能」…等,卻無法從這些資訊看到「全面性」、「情感性」及「前瞻性」,容易造成設計上「創新性」及「需求性」受到侷限,且增加了新產品進入市場慘遭挫敗的風險。為了降低這種風險,首先我們用Google的搜尋量來分析(見圖一),其中以「電動車」的搜尋量最高,而且搜尋量有持續上升的趨勢,其次是「環保車」, 「無人車」及「智慧車」的搜尋量較低,由此大數據資料可以看出「電動車」及「環保車」的趨勢。



另外,根據汽車產業的數據資料,未來五年的汽車演進趨勢(見圖二)主要為「環保,新能源」及「智能化」,其中新能源部分:可以看出 Tesla的電動車一直成為市場上關注的話題外,各車廠也積極在布局以其他能源為動力,如:Toyota的「氫燃料電池車」,標致雪鐵龍集團的「空氣動力車」等,而在智能化部分,如Google的無人車,或是車廠研發的防盜、防撞、自動停車系統;大數據是可以幫我們往前面看到「好幾步」的未來。

圖二、未來五年汽車演進趨勢


智能科技為客戶所欲

針對社群網路討論區的進行「情緒分析」(見圖三),分析客戶對於某廠牌汽車的情緒反應發現:客戶對於「油耗」、「安全性」、「360度環景」的情緒評價較為正面,三項中,除了「油耗」、「安全性」屬於客戶在購車時的基本要求外,我們可以看出「360度環景」這項跳出來,這意味著客戶對於前瞻性的智能科技,有著潛在但是重要的需求,「智能科技滿足客戶全方位的需求」,驅動著未來汽車創新性的概念設計。

圖三、客戶情緒分析


大數據決定產品成敗

筆者曾經輔導兩岸的大汽車廠,深知車廠的在Proposal階段在蒐集市場資訊可能產生的盲點;因此,這裡揚棄了傳統的市場調查方式,透過大數據的角度去驅動產品創新的因子,我們可以大膽推論:大數據分析的結果或許跟傳統市調的資訊有部分吻合,但對於資訊的廣度(如:搜尋引擎,社群網站,業界資訊)及深度(如:情感分析),還有前瞻性(如:新能源,智能科技),都是傳統市調無法達到的部分,這也牽涉到驅動產品創新設計的強度及未來上市後的成敗。大數據的驅動可能是未來台灣的汽車產業能否在國際上佔有一席之地的一張王牌。

●作者:謝邦彥 博士 全國意向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顧問。本文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文章請寄editor@ettoday.net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名家熱門新聞

愛劈腿?圖解6大「感情線」手相

夢到貓咪代表什麼意思呢?

7道超下飯的絞肉料理

超市火鍋肉片變出5道美味料理

脂肪VS.肌肉 看了想減肥的照片

自我奉獻的人性能自救

人死真的不會是喜劇

藥品GMP、食品GMP 傻傻搞不清楚

若不知一人飾三角肯定看不懂

女孩內衣微透讓男生妄想的原因

哪部AV適合首次看A片的初戀女友

10道你非吃不可的蝦料理(上)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