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午餐搞非基/遠離基改食物風險七叮嚀

作者/校園午餐搞非基行動共同發起人陳儒瑋

「台灣的番茄有基改的嗎?聽說木瓜都是耶!」「我朋友說速食店的薯條都是以基改馬鈴薯當原料,真的嗎?」「台灣的麵包有採用基改小麥為原料製作的嗎?」「現在台灣到底有哪些基改食品?我們要怎麼避免?」

類似的問題在與民眾接觸的場合中總是不斷地出現,身處食品高度精緻化的時代,基改作物以各式名稱及樣貌隱藏於我們日常飲食之中,面對生活中所接收的各種關於基改的紛雜資訊,以下幾個簡單的原則,或許能幫助各位建立選擇的基準並減少基改食物所帶來的可能健康風險。

叮嚀一:吃台灣在地生產的農作物

台灣目前尚未核准任何基改作物的商業化種植,用白話文來說,只要是在台灣這塊土地上長出來的農作物,全部都是非基改的!

叮嚀二:有機一定是非基改

依照農委會公布之《有機農產品及有機農產加工品驗證管理辦法第六條附件一》,在【第三部份:作物、品種及種子、種苗】中明白寫到:「不得使用任何基因改造之種子及種苗」,也就是說只要是獲得有機認證的食品,也不用擔心基改的問題。

叮嚀三:黃豆及玉米製品請留意基改標示(僅限包裝製品)

目前全球商業化種植的多種基改作物中,台灣僅允許基改黃豆及玉米進口,所以我們應該主要擔心的,就是黃豆及玉米製品。

依現行法規,若此包裝產品是以基因改造黃豆或玉米為原料,且該等原料佔最終產品總重量百分之五以上之食品,舉例來說,100公克的豆乾若有5公克以上的基改黃豆,則應強制標示「基因改造」或「含基因改造」字樣。

叮嚀四:基改食物無法從外觀辨別

不管是最為流行的「有黑肚臍就是基改黃豆」或是「不會發芽的就是基改黃豆」的說法,這都是以訛傳訛的傳聞,例如像台灣本土花蓮1號及高雄8號都是黑肚臍啊,目前最可靠的方式是透過儀器檢驗才能分辨基改與否。

叮嚀五:PLU碼的辨別方式不適用於台灣現況

「PLU碼」是代表一個特定品種、規格、等級及產區的組合編碼,常有新聞提及在台灣要注意以「8」開頭的水果編碼,因為8為基因改造代碼。但此種標準不適用於台灣,還記得嗎?我們根本禁止任何基改水果進口。

叮嚀六:留意食品添加物中的基改風險

零食中常見的玉米餅乾、玉米棒及甜筒,大部分都以基改玉米為原料,超市及便利商店中整排的含糖飲料,其中的「高果糖糖漿」便是提煉自基改玉米。

餅乾及麵包類食物中常見添加「酥油」或「乳瑪琳」,當然還有素食便當中常出現的素肉素雞等等的加工製品,則大多都是使用基改黃豆為主要原料。

叮嚀七:食品添加物、散裝食品及高層次加工品(醬油、沙拉油等)目前無需強制基改標示,挑選購買時可進一步詢問原料來源。

依現行法規目前只有包裝食品才有基改標示規範,但在衛福部已公布的基改食品標示新制中,包裝食品、食品添加物及散裝食品將全部納入管制,也就是說,未來路邊攤的豆漿或豆腐若使用基因改造食品原料就要標示,大大提高民眾的知情權利。

不過,像醬油、沙拉油等等高層次加工品因最終產品不含轉殖基因片段或轉殖蛋白質,目前還不受基改標示限制。故購買此類商品時,應進一步了解所使用的是否為基改原料。

●作者/陳儒瑋,自由工作者、環境教育認證人員、校園午餐搞非基行動團隊共同發起人。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