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加值」仍有諸多問題待解

李武忠

媒體報導去年因進口越南米冒充台灣米銷售,被撤照的山水米業者泉順,向行政院訴願審議委員會訴願成功,農糧署已恢復業者的糧商登記。消息一出引發各界的大肆批評,恐引發後續蝴蝶效應。

民眾在看到政府連食米安全都顧不好加以海關貪瀆事件層出不窮,要如何相信政府部門對於自經區內總總涉及到政府公權力的部分如管制性加工(值)後產品須全數外銷不得流入國內市場,對進口農產原料食用安全與疫(疾)病管控,避免進口屬管制觀賞魚流出,區內成品可掛與不可掛M IT管控等等政府部門有能力把好關。因此在政府部門未提出具體可行的作法來重建民眾信心之前,不可強渡關山。

推動農業加值爭議焦點在於對國內農業究竟是利大於弊、弊大於利還是百利無一害,各方有不同看法。反對一方已提出具體的農業經濟損失項目與數據做為立論的依據,政府相關部門既然宣稱事前經過縝密規劃,理應可以拿出更具體更具說服力的數據和證據供外界檢驗,而不是只停留「把農業餅做大」、「創造新的餅」與國際接軌等口頭宣示,就想輕騎過關,應接受公開辯論,相信真相會越辯越明。

政府部門雖然一再稱農業加值不侷限於農產加工,但是細看農業加值內容還是以農產加工為主,而將觀賞魚及其周邊產業納入實屬勉強,不僅與自經區設立原宗旨不盡相符,也因法規大幅鬆綁將衍生諸多高風險如外來病原菌入侵(如皰疹病毒、虹彩病毒等)、破壞國內原有物種與生態環境(如基因流布)、雜交育種後隨意丟棄、基改觀賞魚波及其他魚出口(目前基改魚類不孕技術仍不成熟)、違反全球生物保育協定等,台灣即發生過許多類似案例如亞馬遜象魚、食人魚、美國螯蝦、琵琶魚、魚虎、螢光魚等不應被刻意忽視。另,區內以國外原料加工成品如鳳梨酥雖不會威脅到微熱山丘鳳梨酥,但對一般國產品牌鳳梨酥銷售會有影響;還有「830」項管制中國農產品中的吳郭魚於區內加工成魚片出口也同樣產生國外市場競爭困擾,對於這些質疑政府相關部門總是輕描淡寫,輕鬆帶過。

再來看看鄰國日本政府為活化經濟亦積極推動「國際戰略綜合特區」,除了先行通過「國家戰略特別法案」,成立由首相擔任議長的「國家戰略特區咨詢會議」,並依照地方政府改革積極度選定六個「國家戰略特區」(包括兩個農業特區),再由中央、地方、民間三位一體共同來推動。反觀台灣政府則先設立自經區再來立法,所選定示範項目不僅中央部會間有雜音和地方政府亦各有堅持也未傾聽業界學界意見,才會處處難行。因此在諸多疑慮未消除前政府不應將農業加值硬推上路以免翻車。

●作者李武忠,新北市,博,經濟系教授。本文為網友投稿,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參與,投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