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today寵物雲

埋葬蟲遇熱則強 透過合作行為克服蠅類食屍嚴苛競爭

▲尼泊爾埋葬蟲透過合作行為,適應低海拔的嚴苛競爭壓力。(圖/取自eLife)

生活中心/台北報導

中央研究院一項研究發現,社會群體的合作極有可能是生物因應物種競爭與環境變遷的成功之鑰,尼泊爾埋葬蟲能透過「合作行為」克服低海拔與蠅類競爭的嚴苛壓力,可作為人類適應氣候變遷,對抗全球暖化危機。

由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助研究員沈聖峰領導的研究團隊,和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台灣大學等學術單位合作,探討社會性的尼泊爾埋葬蟲(Nicrophorus nepalensis)如何克服嚴峻的物種競爭考驗,合作的群體能夠適應各海拔與氣溫,相對的,不合作的群體只能在中高海拔繁衍,這項成果成果刊登於國際生命科學領域期刊「eLife」,獲得學界重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尼泊爾埋葬蟲為台灣廣泛分布的鞘翅目甲蟲,它們不但是小型脊椎動物屍體的清道夫,能除去屍體毛髮、進行防腐抗菌處理,埋入地下以供後代生長所需,更特別的是,數隻埋葬蟲會合作生殖一起處理屍體。

中研院指出,在野外屍體為十分珍貴稀有的資源,各種屍食性生物無所不用其極,只為了取得屍體,甚至在低海拔地區溫度較高的環境,來自蠅類競爭的壓力更加嚴苛,短短5天屍體就有可能被分解精光。奇妙的是,埋葬蟲到底是如何對抗蠅類的?埋葬蟲共用屍體是否能帶來群體利益?

▼噬肉甲蟲迅速讓鸚鵡屍體變白骨。(圖/取自YouTube)

科學界透過群體大小操控裝置,觀察到埋葬蟲在低海拔、溫度較高的環境,分解屍體更有效率。沈聖峰等人在野外進行群體操縱性實驗,透過92組埋葬蟲巢資料、4488小時的社會行為記錄,揭開埋葬蟲「遇熱則強」的原因。

研究團隊發現,在低海拔地區溫度較高的環境,埋葬蟲必須和蠅類競爭屍體,必須透過群體合作才能勝出,因此「大群體」埋葬蟲的繁殖成功率高於「小群體」。錄影分析結果也進而顯示低海拔大群體的衝突頻率明顯較中高海拔優渥的環境為低,合作處理屍體的時間也因此增長。

為了進一步證實溫度如何影響埋葬蟲的合作行為與蠅類競爭,研究團隊透過加熱實驗,發現溫度越高,埋葬蟲群體內的衝突越少,更懂得以合作取代競爭,,提高群體繁殖成功的機會。

研究成果驗證了生態學權威威爾遜(E. O. Wilson)的理論,社會性生物能透過「合作行為」帶來成功,可作為人類對抗氣候變遷挑戰的參考。

關鍵字: 尼泊爾埋葬蟲埋葬蟲合作行為低海拔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熱門寵物影片

更多

追蹤寵物雲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