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獁象是被狗逼死的? 狗與人的最早合作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如今,全世界都對北極充滿了興趣,包括能源、氣候,以及漁業和旅遊業。更有趣的一個問題是,舊石器時代晚期,在東北亞地區(後來搬到美國)這樣嚴峻的氣候條件下,當時的人們是如何設法生存下來的呢?另一個有趣的問題是人們是如何馴化狼的?這是一個與人類的歷史直接相關的交叉學科的疑問。

【從狼到狗】

大約3萬年前,狩獵部落來到了東北亞地區的西伯利亞(在雅娜河入拉普捷夫海海口處發現了舊石器時代遺址),有研究證明那時的勒拿河三角洲的氣候與現在差不多。原始人獵殺猛獁象、野牛、披毛犀、麝牛、野馬等動物。我們可以看到,他們隨著他們捕食的這些大型動物向東北亞地區遷移。兩種獵人,狼和人類,他們經常遇到彼此,尤其是在猛獁象的屍體旁邊。古代獵人發現狼是一個聰明、謹慎和細心的動物,牠有絕佳的聽力和視力,以及極好的嗅覺。狼還會埋伏起來等待一個合適時機攻擊獵物,它跑的非常快(65公里/小時),而且強大,非常清楚如何包圍大型動物。

所有的動物中,狗是人類最好的朋友和助手。然而,關於狗起源的問題尚有爭議,來自美國、瑞典和澳洲的基因科學家認為狗第一次出現在東北亞地區。根據分子遺傳學的數據,可以確定所有的狗都是狼的後裔,顯然馴化狼是發生在世界上的不同地區不同的時間的,我們不是要討論第一隻狗是在哪裡出現成為人類的重要夥伴的,我們將專注於一個有趣但很少被研究的主題:馴化狼的原因和方法。可能有幾個原因和方式:需要狗作為一個狩獵幫手、一個食物來源、一個保護者、一個守衛、一個朋友等。

在中國,狼顯然就是一種食品,像在籠子裡飼養的兔子和狐狸一樣,並沒有被馴化。狼作為一個捕食者、一個獵手,因此,狼最有可能在最初是被作為一個與人類一起狩獵的幫手訓練的,被馴化成狗後,才成為一個守衛、一個朋友。

數千年來,東北亞的狩獵部落從狼的洞穴中帶回還什麼都不懂的狼幼崽飼養,他們與獵人的孩子一起長大,狼可以一直記得人類的氣味,還會模仿人的聲音,一開始它們發出一個簡短尖銳的聲音,幾個世紀後,它們學會了吠叫,吠叫是狗與狼最大的區別。

這些被飼養的狼先是被囚禁,後來被放出來(由於餵養等問題),一半的狼已經幾乎不能再北極的嚴峻環境下生存下去了,它們也無法與生活在野外的狼競爭,也沒有母親教會牠們如何捕食,牠們也不能理解野生狼的聲音。因此,在寒冷、貧瘠的北極,牠們不得不得適應人類(飢餓讓他們記住人類能夠提供食物),習慣人類的氣味,逐漸的牠們越來越信任人類。幾千年後,這些狼就演變成了一個新的物種家犬。

當原始人選擇一隻狗來幫助打獵的時候,會考慮到牠最適合的功能,這也加快了狗生理上的進化過程,因此,現在我們有各種各樣的狗。在不到幾千年的時間裡,超過200種狗被選擇繁育出來,展示了非凡的可變性和人工選擇的效率。狗能夠幫助人類狩獵依賴於牠的狼的基因特徵,這也就是為什麼牠能快速的學會獵人的指示,將巨大的猛獁象或其他動物逼到海岸懸崖或易碎的冰面上。因此,在嚴峻的氣候條件下,狗的祖先與人類成為朋友,一起尋找猛獁象和其他獵物。

【獵殺猛獁象】

原始人通過獵殺猛獁象等大型動物在惡劣的氣候下生存下來,在那時(3-1.5萬年前)每年大約有4萬頭猛獁象生活在東北亞。如果沒有特殊的工具,獵殺這樣的巨型動物是非常困難的,原始獵人只有石頭工具,而猛獁象有濃密的毛髮,和非常厚的皮(1.0-1.5厘米)。這也就是為什麼獵人要把猛獁象趕到懸崖或易碎的冰面,這比用工具捕獵更有效。

從現代的大像我們可以知道,猛獁象的短距離奔跑比人類快,可以分散逃離危險,狗​​參與進來後增加了狩獵成功的可能性。如果沒有大量的人類存在,不可能造成這麼多大型動物的滅絕,然而,由於肉腐爛很快,獵人們必須透過每週都殺死一隻大型動物來獲得新鮮的肉,所以這表明,這些龐大動物的消失,人類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這也可以解釋,在東北亞沿河流域分佈著大量的「遺骨」。在非洲,原始獵人並沒有造成大型動物的顯著減少,因為,除了肉,他們還可以食用植物。相比之下,北方的原始人的主食就是肉,只有在夏季很短的時間裡才有一點漿果。

1970年,一群俄羅斯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的專家收集了近1萬塊猛獁象骨頭,這些骨頭至少屬於120只猛獁象,據推測,有1600至1800只猛獁象在短期內死亡,一些猛獁象的骨頭有被狼咬過的痕跡,也可能是狼獾和狗。在發現猛獁象遺骨的不遠處發現了一個原始人營地,在那裡還發現了一塊雕刻了圖形的猛獁象牙,以及一條猛獁象的後腿(長175厘米,重175公斤,如圖所示),它被完好的保存在凍土中,腿上覆蓋著長長的紅色毛髮。

作者認為,上述關於東北亞早期人類和狼的馴化是最符合邏輯的解釋,這也解釋了人類是如何開始在北極定居的,這是人類在過去3~3.5萬年間定居的一個偉大成就。(新聞來源:科研出版社/爾灣閱讀)

作者:俄羅斯科學院鑽石和黃金地質研究所Petr N. Kolosov

文獻:科研出版社英文期刊《Natural Resources》(自然資源)Vol.5 No.3, March 2014

原文連結:http://www.scirp.org/journal/PaperInformation.aspx?PaperID=44327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