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能競爭時代來臨 施信民:政府卻為了核四不積極推廣


▲環境保護的先行者、台大教授施信民。(圖/記者盧姮倩攝)

記者盧姮倩/專訪

綠能競爭時代來臨,面對國外的急遽發展,擁有豐富再生能源的台灣卻逐漸落後,台灣環境保護聯盟創會會長、台大教授施信民指出,政府為了讓核四運轉,已投入3千億元預算,不僅刻意漠視綠能發展,也不積極推廣,令他憂心忡忡。

民進黨日前拋出新能源政策,對於未來台灣的綠能願景是「25-20-20」,即 2025 年台灣的綠色能源發電量占總發電量比例達 20%,綠能產業的發達將可帶來 20 萬個「綠領」就業機會,然而經濟部次長杜紫軍卻以「不切實際」、「長期穩定供應應是2030至2050年的事。

確實如此嗎?施信民相當不以為然,他說,台灣擁有豐富的資源,包括風能、太陽能、生質能、地熱及海洋能等,其中太陽能產能曾是世界首位,後來中國大陸極力發展綠能,擠下台灣成為全球之冠,台灣政府卻為了核四延遲發展綠能的時間,也不積極推廣,而政府收購費率太低、申請設置的手續繁複,更是讓推廣綠能的道路困難倍增。

施信民指出,若能將政府投入核四的3千億元預算,拿來發展本地再生能源,更能創造商機,使國內就業人口增加,到時家家戶戶都能自行發電,人民也可能選擇要用什麼電,「地球的存量是有限的,必須要早日投入開發使用。」

對於外界擔憂的缺電問題,施信民說,台灣目前以火力發電為主,以2012發電容量為例,備用容量率(用電尖峰時期「剩餘的發電能力」)約22.70%,核能佔10%,扣除核能,仍有12%的備用容量率,就算3場核電廠立刻停止運轉,也不會有缺電問題,而核四若運轉,也只會佔5至6%,卻要負擔極大的風險。

人民的聲音,將是改變的關鍵。」施信民說,能源是公共政策,有可能會影響財團的利益,對人民有利的,不一定對廠商有利,這是政治經濟角力的必經過程,要扭轉的政策,人民的力量不可忽視,「這也是我們要發起各種運動的原因,每個人手上,都握有決定的權利。」

施信民說,綠能是必然要走的道路,早日投入對台灣發展有好的影響,但繼續依賴核能發電,可能會處在核能災變的恐懼中,不僅對台灣的土地造成威脅,甚至會禍央子孫。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