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寶寶/孕媽咪急產應對守則

文/李佩璇 採訪諮詢/馬偕紀念醫院婦產部資深主治醫師黃建霈 攝影、化妝髮型/班尼頓廣告風格寫真 模特兒/美麗孕媽咪李靚瑜

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在新聞報導中看到有孕婦在計程車或救護車上產子的消息,難道真的會生這麼快嗎?事實上,有些媽媽確實可能在短時間內生下寶寶,稱為「急產」,婦產科醫師提醒,急產仍有風險,尤其對這些來不及趕到醫院而生在路上的寶寶來說,更是危險!

相信許多產婦都有到了醫院卻被「退貨」的經驗,尤其若是預計生產醫院離家裡較遠,真的是很麻煩!因此醫師和護理師也會在最後幾次產檢時給予衛教,教產婦怎麼分辨假性陣痛及產兆,大概什麼時候要來醫院。

但有些媽咪卻擔心被退貨,產兆發生後沒有及時到院,卻不巧有急產的現象,就有可能把寶寶「生」在去醫院的途中,因此,馬偕紀念醫院婦產部資深主治醫師黃建霈提醒,若有了明顯產兆,還是建議產婦跑一趟醫院比較安心!

怎樣稱為「急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一般人對生產的印象,就是會花上大半天,中間可能因為愈來愈頻繁的宮縮而痛很久。

黃建霈醫師指出,從產兆開始出現,一直到胎兒完全娩出,這個過程不到3個小時,就稱為急產。

在醫學上對急產的定義則為:第一胎初產婦,每小時子宮頸擴張的速度大於5公分;經產婦,每小時子宮頸擴張速度大於10公分。這樣子宮頸快速擴張的現象,就是有急產的狀況。

黃建霈醫師表示,在臨床上急產的機率不高,大約不到1%,初產婦較少有急產的情形。曾經也有遇過產婦對於產兆的感受較不敏感,當產兆一開始出現時產婦沒注意或是沒感覺,所以當媽咪感覺到產兆時,其實已經不是產程的開端,所以入院之後生得很快,產婦就會感覺產程變短了。

急產高危險群要注意

雖說一般產婦大約需要6至18小時的產程才能順利分娩,但有些情況特殊的媽咪,還是可能遇到急產。黃建霈醫師提醒,對有些產婦來說,產兆不太容易分辨,加上產程的快慢和變化差異非常大,因此建議急產的高危險孕婦,一旦有了產兆,就要馬上到醫院檢查,不需要在家計算宮縮頻率,以免來不及讓醫療人員協助接生寶寶。

曾有急產經驗

通常經產婦比初產婦發生急產的機率大,若上一胎(或前幾胎)曾有過急產經驗的,這一胎也很可能發生。另外有些產婦的子宮頸比較鬆,宮縮不必到很劇烈的程度,子宮頸就有開指的現象,也屬於急產的高危險群。

此外,自然產的經產婦子宮頸曾經被撐開過,要再次撐開就比較容易,因此前面生了愈多胎、愈密集的經產婦,發生急產的機率自然愈高。

寶寶的體型較小

在例行產檢時,醫師總會耳提面命,要孕媽咪控制體重,免得寶寶太大生不出來,相對的,如果在超音波預估中,胎兒的體型小、體重輕,頭圍也比較小者,又剛好碰上孕媽咪骨盆和身材較高大,也可能生得太快而變成急產。

適當催生預防急產

黃建霈醫師指出,在35週或36週產檢時,會測試媽咪是否感染乙型鏈球菌,若確認感染的話,自然產的媽咪必須在胎兒通過產道之前,施打4個小時的抗生素,來防止乙型鏈球菌對胎兒的威脅,若在施打抗生素的4個小時內胎兒就娩出,還是有感染的危機,胎兒的風險會明顯增加。

因此,如果孕婦為急產的高危險族群,醫院離住家很遠,又有乙型鏈球菌的問題,綜合評估下有時間安排的需求,也可以跟接生醫師商量,提早到醫院催生,較能控制寶寶出生的時間,避免因急產而來不及打完抗生素或到醫院的問題。

事實上,以黃建霈醫師的臨床經驗顯示,在最後幾次產檢時,醫師透過內診會稍微看一下子宮頸,如果是急產高危險群,加上有乙型鏈球菌問題,並且子宮頸已經開始有變化,醫師會與產婦商量是否要直接住院催生,並配合抗生素的施打。

黃建霈醫師指出:「有經驗的婦產科醫師看子宮頸的狀況,就可以幫忙抓個大概時間,大概多久之後會生,有時孕媽咪沒有感覺到產兆,但產程確實已經有啟動的跡象,而有乙型鏈球菌感染的自然產婦,必須預留時間打抗生素。」

※原文刊載於2014年2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