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天然災害多 風險控管很重要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巨災後公共工程的復原是災後重建的首要工作,公共工程在巨災中的損失與復原,更是政府無法避免的財務負擔;臺灣災害管理學會及防災產業協會聯合主辦的「公共工程巨災風險管理與保險」研討會,特別邀集內政部長李鴻源博士等專業人士,對此項議題做深入的探討。

台灣為全世界天然災害密度最高的地區之一,1999年,台灣921大地震總直接損失高達3,600億元新台幣,約佔當年GDP的3.9%;莫拉克風災對於台灣造成的經濟損失約1,100億元新台幣,約佔當年GDP的0.88%。

▼台灣低窪地區多,大雨一來常有災情傳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對照國外的例子,去年的桑迪颱風造成美國的經濟損失約500億美元,數字驚人。鄰近台灣的日本,在2011年3月11日宮城縣東方海域規模9.0的地震及地震引發的巨大海嘯對日本造成嚴重的損害。日本國內經濟損失達日幣16.9兆円(台幣6兆4,220億元),保險理賠估逾日幣2兆9,000億円(台幣1兆1,000億元)。今年的海燕颱風對菲律賓造成的損失恐高達150億美元。

根據學者統計,1985到2009的25年之中,台灣氣候關聯天災造成農業、漁業、水利、鐵路、公路、港務等的損失高達4,482億元(以2009年的幣值表示);其中,水利設施的損失1,258億元(占28.06%),公路損失為557億元(占12.42%);水利年均損失50億元,交通及其他年均損失超過30億元。

以目前國內經濟狀況來看,再發生一次莫拉克風災或九二一地震的天然災害,台灣的當年實質GDP成長率恐成為負值,考慮目前政府的財政狀況,政府唯有修法提高舉債上限方能籌措足量的復建費用,更高額的舉債的結果就是政府在有限的預算內必須支付更高比例的利息費用和更長期間的償還年限。

高比例的利息支出勢必以減少公共福利、降低提升產值的公共建設經費來彌補。更長時間的償還年限除了債留子孫外,政府的財政更增加了因氣候變遷遭遇再次天然巨災衝擊的風險,屆時除了災後數年之間的經濟活動會造成較過去更嚴重、更長時間的負面衝擊外,更有甚者,加稅、刪減年金與健保福利、裁減公務員人數與薪資,甚至導致經濟蕭條、引發經濟的負循環,走向破產一途。

這次找來專家學者,對此項議題做深入的探討,期待能集合台灣防災產業的能力,透過政策的引導、工程的防減災技術、政府的財務規劃及保險與國際資本操作的手段,對降低公共工程的巨災風險及提升台灣永續發展的能力提出建設性的意見並形成共識,為台灣穩健的長期發展及競爭力做好基礎的工作。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