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在滅農﹖

李武忠

儘管馬總統一再強調不會傷害台灣農業,但是民間質疑馬政府要滅農的聲浪持續高漲,恐怕不是一句只賣水果不會賣台就可以輕鬆讓民眾釋疑,馬政府有必要公開對外界說請楚講明白,讓農民能安心務農。

外界憂心政府要「滅農」的主要原因在於近年來台灣農業優勢正快速流失。一直以來台灣農業科技研發主力集中在政府所屬的農業試驗所與改良場以及農民自身,如今為保有智財權與技術移轉權利金,這些尚依賴政府編列預算的試驗研究機構不僅研發項目逐漸脫離國內農漁業產業需求(改以短期可以有成果,甚至可以申請專利的項目為研究重點),也不再以「無償」方式將研發成果透過農會推廣系統迅速移轉給農民,讓其運用在實際生產上(台灣農業多屬小規模經營無力支付技術移轉費),相當程度削弱台灣農業在技術上所具備的的競爭優勢;更可怕的是國內辛苦研發改良的品種及技術被以學術交流、非法攜帶、民間觀摩等方式大量外流,政府相關主管機關不僅拿不出有效的防範措施,還把國內農業賴以為生的核心競爭力,採整廠輸出模式,讓對手國輕易取得,再利用當地廣大價廉的水土人力等資源,不僅供應當地消費市場,還可以透過經貿談判大量回銷國內市場,嚴重壓縮本土農業生存空間。

不僅如此,國內農民所改良生產的農產品品質佳,在國內外消費者心目中擁有極高的評價,並願意以相對較高的價格來購買掛有MIT標章的農產品,讓台灣農業在國外農產品擁有數量與低價格優勢下搶得生機。如今政府卻以突破經濟困境為由,同意在自由經濟示範區內設置「農產品加值運銷中心」,無限制可以利用免稅進口的國外農產品當原料經加工後,同樣掛上MIT標章出口,用低於以台灣本土農產品為原料的加工品來搶攻國際市場,尤其在強調貨物進儲、提領、審查等作業均從速從簡的原則下,這些從國外進口大批農產品原料的食用安全與檢疫將更加難以把關;也會壓低加工廠採購本土農產品的價格與意願,讓本土農業經營難上加難。政府採取「前店後廠」模式卻沒有要求搭配一定比率的本土農產品做為原料,此種作法雖然表面上可以讓台灣農產品出口貿易量值增加,也會讓區內加工業者獲利,但是對本土農業並沒有實質的幫助而農民卻可能受到傷害,難怪農民團體要大力反對。

特別是政府允許中國企業以一條龍經營模式來台投資農業,外界憂心屆時不僅中國商人將賺走農產品產銷供應鏈每個環節的多數利潤,還可以透過選擇性與農漁民契作來遂行其政治性操作,這絕對不是危言聳聽,中國商人與學甲虱目魚養殖戶契作就是明顯的例子。

農業與經貿談判並非零和關係,只是台灣政府在積極拓展國際貿易空間的同時,農民卻必須承受農業核心競爭力大量流失,國內外消費市場遭受到嚴重壓縮的雙重打擊,使得農村與農業逐漸凋零,而政府主管部門對外發言與作為更讓農民認為政府居間扮演推波助瀾的角色,才會引發政府滅農的強烈批判。真相只有一個,馬政府應針對上述質疑慎重對外澄清並以具體作為來平息外界的不平聲浪,相信這會比辯論來的更有意義!

●作者李武忠,新北市,博,經濟系教授。本文為網友投稿,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參與,投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