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today寵物雲

狂犬病應防堵動物走私 醫師嘆:家貓家犬受無妄之災

文/江明憲醫師

狂犬病,這個對許多人都相當陌生的疾病,在這波大肆渲染下,突然間變成了像流感一樣,成了人人聞之色變的傳染性疾病。弄得人心惶惶,惟恐「避犬」為之不及。

今晨剛走出停車場,就見聽一對媽媽正送女兒上學的母女之間對話「前面有隻狗,繞遠一點!」我本能地看著那隻趴睡在人行道上的哈士奇,再瞄一眼那個約莫只有小學一二年級的小女生驚恐的眼神。當下只有一個感觸:我真替那隻狗抱不平!

雖然名為「狂犬病」,但是這個醫學名叫「恐水症」的疾病卻並非全然都靠犬隻來傳染!野生的蝙蝠、土狼、鼬鼠、野貓、狐狸等都可能是狂犬病的傳染媒介。狂犬病毒的傳染是透過被感染動物咬傷沾染唾液的傷口,經由血液傳送至中樞神經,導致受感染者腦部水腫,進而發生癲癇、呼吸衰竭、最後導致死亡。由於受感染的人在發病過程中有非常明顯的「怕水」症狀,所以又名「恐水症」。


▲在公共衛生疾病防治狂犬病的領域裡,「家貓家犬」是屬於「低度風險」的族群。(圖/THE SUN/Wales News Service)

狂犬病毒進入血液後初期並不具備毒性,它必須附著在神經組織上然後進入神經細胞才能增生繁殖。因此治療的方法就是在它入侵神經組織前,用免疫球蛋白和疫苗將其消滅,阻擋它的路徑就可以了。由於病毒進入血液後到達神經組織還需要時間,所以一旦被懷疑染有狂犬病毒的動物咬傷後,切勿慌張,謹記下列兩個步驟,治癒率可達100%:

一、傷口以肥皂和大量清水沖洗15分鐘以上,並以優碘消毒傷口。

二、12小時內就醫,接受破傷風、狂犬病免疫球蛋白以及疫苗注射(疫苗前後共五劑)。


以現今的醫療技術看起來治癒率非常高的「狂犬病」到底大家在恐慌什麼?我想,最大的恐慌是來自「未知」。可能被感染的動物?家中的寵物會不會容易被感染?溜狗時會不會被野狗的「飛沫」傳染?......未知的恐慌其實遠大過於狂犬病本身的疫情。我想藉此順便澄清一下疑點,以一個寵物飼主和專業醫師的身分,來消弭不必要的恐慌:

首先,以學理來說,可能被感染甚至傳遞疫情的動物種類確實非常多。但僅侷限於「野生」!在高度人口密集的都市裡,外來入侵的野生囓齒類動物其實非常有限。而且,被感染的動物因為多半會出現神經病變症狀,比方說「抽搐」、「行走姿勢異常」、「主動攻擊行為」、甚至「口邊溢漏唾液」等都是很好的辨別方式。這絕對和「熱情、興奮」的表現是截然不同的。碰到此類動物當然離牠越遠越好。

第二,家中的寵物如果是足不出戶的,當然完全沒有感染的危險;在飼主保護之下的犬隻就算與外界稍有接觸,但是也屬於「低風險族群」。頂多一些會喜歡去逛大街和野狗野貓鬼混的浪蕩兒,為了以防萬一,就去接種疫苗以策安全。當然,身為寵物飼主還是得時時注意,寵物外出後身上是否有不明的咬痕或傷口,如果有無法判別的情形,就趕緊去鄰近的動物醫院就診看看。只要早發現早治療,真的沒什麼好恐慌的。

第三,醫學界目前尚未發現有「飛沫」傳染狂犬病的案例。誠如本文前面所述,它的傳染途徑是「帶有病毒的唾液經由「傷口」進入血液,被帶至「中樞神經組織(大腦等)」進行繁殖,再進到「宿主的唾液腺」等待下一個傳染機會。這其中「傷口」是個非常重要的「入侵」閘門。沒有傷口,就算皮膚沾染了帶有病毒的唾液,也沒有感染的風險。


▲彰市有超過130隻寵物因狂犬病遭遺棄,但醫師呼籲千萬別棄養家貓家犬,否則疫情反會擴散。(圖/取自網路)

在公共衛生疾病防治狂犬病的領域裡,「家貓家犬」是屬於「低度風險」的族群不論是飼主或是一般的民眾,都不必為了無謂的恐慌而喪失了和牠們親近的機會。畢竟,寵物是無辜的。要飼養就必須好好愛護牠們。無謂的「恐慌」、「隔離」只會讓這個社會變得更疏離、更多不必要的猜忌。反而,更應該藉著這個時候,理性的聯手起來共同保護我們的環境、共同關心我們周遭的人、事、物(動物),不是嗎?

最後,我還是要提出呼籲,狂犬病疫情,干「家貓家犬」何事?在媒體一面倒大肆渲染傳染恐慌的同時,竟然幾乎聽不到「如何防堵動物走私」的話題!台灣是個島,沒有外來的哺乳類、囓齒類動物會「自己走進來」,要杜絕境外狂犬病入侵,防堵「動物走私」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希望這場導致「家貓家犬遭受無妄之災」的戲碼,能在理性和智慧中結束。

※ 作者江明憲醫師,國立台灣大學醫學系醫學士、日本東京大學醫學博士,現任中華民國婦產科專科醫師、醫事通國際醫療集團 醫療總監。本文經江明憲醫師授權予ETtoday.net 刊登,特此感謝江醫師提供專業說法,端正視聽。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關鍵字: 狂犬病拉皮斯病恐水症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熱門寵物影片

更多

追蹤寵物雲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