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美豬進口要有積極作為

李武忠

眾所矚目的「台美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終於復談,我國政府雖然在美豬進口以及開放美牛絞肉、內臟等議題上暫時守住防線,能否堅持到底大多數農民仍心存疑慮,無法安心務農。有鑑於此,政府官員針對此議題對外發言猶需更加審慎,在沒有充分整合各部會意見備妥完整配套措施並與農民做充分溝通取得共識前,千萬不要出言恐嚇或任意對外拋風向球企圖測試水溫,小心燙傷自己。

根據統計2011年台灣進口美國豬肉數量為24,744公噸,佔國內豬肉進口量的三成多。目前國內反對含瘦肉精美豬進口理由除了基於維護國人健康,尤其國人喜食豬內臟所承受健康風險較西方消費者大以外,最主要考量在於大批廉價的含瘦肉精美豬進口會對台灣重要的畜產業以及農村經濟造成嚴重的衝擊(台灣養豬成本平均較美國養殖成本高出1.8倍),影響所及包括近千億產值以及數十萬人的生計,所造成的社會動盪恐怕無法以單純的give and take 視之。為求安全起見,台灣官方可以以飲食習性不同,要求美方提供萊克多巴胺於豬隻不同部位殘留情況以及對東方人和特定族群(如孕婦、心血管疾病患者、嬰幼兒等)健康影響專業評估報告,讓國人安心,不能以美國人能吃台灣人有甚麼好怕做為搪塞理由。

國內官方透過媒體有意無意放出沒有美豬就沒有TIFA,沒有TPP的操作手法與美牛進口、核四工程續建如出一轍,只是一再打經濟危機牌台灣民眾在經過油電雙漲、ECFA簽定後實質經濟成長的體驗後,以目前民眾對政府施政滿意以及信賴度空前低迷之際,是否還會買單恐怕有很大的疑問,政府過度簡化了國際經貿談判的複雜度與其所需具備高度的技巧性。養豬戶在憂心產業可能崩盤的同時還要承受阻礙台灣經濟成長的龐大壓力,政府官員做法有失厚道。

如果真的可以用允許含瘦肉精美豬進口換到台灣想要的TIFA以及TPP的話,那麼政府就應該坦白向國人說明並承諾把談成TIFA以及TPP所獲得的經濟利益(政府可運用經濟模型試算之)補償給受損害的農戶,全面改善本土養豬的生產設施,確保本土豬肉以及內臟的食用安全,藉由安全標章認證與驗證把關,甚至採用不同的行銷通路,做好美國豬與本土豬的市場區隔。同時透過推廣食用在地食材,強化國內消費者對本土豬的認同,對不擬繼續經營者給予退場機制,才能將進口含瘦肉精美豬的衝擊降至最低。重要的是必須將這些承諾納入法條以防止政府賴帳!

就產業續存觀點,現階段不宜貿然開放含瘦肉精美豬進口。然而隨著貿易自由化、溫室氣體排放增加、消費形態轉變、人口增加、水資源短缺、各國農業快速發展等大環境的改變,台灣農業結構確實到了需要大幅調整的時刻,趁此機會政府應該積極推動綠能農業與養豬零污染,來順應環境的變遷。儘管台灣養豬產業較蓄養其他動物具規模不過仍以中小型為主,對飼料價格、豬價等波動承受力低,無法與國外動輒上萬頭規模抗衡,且所產生廢棄物污水對環境造成負面影響等難題,均有待政府積極輔導改善。如何讓台灣農業有足夠的能力去因應國際經貿談判所可能面對市場開放的衝擊,恐怕要比全力防杜門戶開放來的迫切,政府別見樹不見林!

●作者李武忠,新北市,博,經濟系教授。本文為網友投稿,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參與,投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