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用人戰略的「外商思考模式」

董彦良

2013年快到了,馬英九的第二任任期也將要過了第一年。自2012年農曆年後的陳沖組閣,一直到9月底屬於馬英九直接任命的外交,兩岸人事異動,都在外界的驚訝與質疑聲中交接完成。尤其是外界與國民黨部份人士普遍對王郁琦接任陸委會主委抱持著懷疑與不信任態度時,又再度把指責與批判的矛頭指向馬英九的用人戰略,認為他只重親親,無法海納百川。但這是正確的指責嗎?如果把政府視同為公司的同樣組織,我們不妨可以從實務上外商內部的用人思維去看看馬英九如此的用人戰略是錯的嗎?

外商(在本文其實所指的就是跨國公司)到達第三國進行商業活動時,在人事佈局上除了直接主導最重要的CEO人事任命之外,其它各種部門主管一定是通過這位CEO與外商總部或區域總部的共同同意,一般的情形下外商總部或區域總部通常會尊重CEO的看法。如果從上述這個簡單的外商用人原則來觀察馬英九上任以來的用人戰略,我們可以發現有諸同雷同之處。其相似之處可以再細化如下:

第一,沒有誰是不可取代的人

基本上這是外商用人的最高原則。無論任何人在何種位置,都是可以將其取而代之。無論誰有多大的戰功,帶給組織多高的貢獻,總部一聲令下,都將輕鬆派人替代。從馬英九一上任傳言要換掉立法院院長王金平,令人意想不到的任命江宜樺為行政院副院長,到9月底海基會董事長林中森替換江丙坤,都可以看出只要當局有心調整人事,沒有誰是不可取代的人。

第二,嫡系人馬至上

外商CEO剛上任時也是極度重用自己的嫡系人馬,在外商系統上通常可以看到負責銷售業務的主管常常就是CEO的頭號愛將,而其它的人事與財務兩大主管也大致都是忠於CEO。其實這是正常的狀況,不然身負公司最高業績重責的CEO誰都指揮不動,如何成事?馬英九從第一次參選由金溥聰帶出的子弟兵如蘇俊賓、王郁琦、羅智強等人,自然成為馬英九最核心的競選團隊中心;再加上長期提供馬英九良性建言與獻策的學者專家如高朗、陳長文等人,構建成一股嫡系人馬圍繞在馬英九身旁提供最信賴的襄助與得到馬英九的高度信任,形成牢不可破外人難進的政治中心。

第三、中央管理為大

外商系統中總部或區域總部及各國家地區的CEO不論功勞有多大,最後都必需聽命總部決策;馬英九身兼總統與執政黨國民黨黨主席當然就是台灣政治權力的真正中央。因此當馬英九先後任命賴幸媛與王郁琦擔任陸委會主委,其實都是在貫徹中央命令,也就是像外商總部任命一個國家或地區的CEO般的權充最高當局的眼睛與執行中央的政策。也就是說雖然王郁琦在立法院被立委質詢出無法認出全部中國共產黨政治局九大常委的個別姓名,卻也無力阻擋馬英九通過其選任極信任的CEO代理馬英九本人在兩岸事務上指揮龐大的官僚系統來實現政治理念。這個原理對應出金溥聰出任駐美代表更是將其發揮的完美無缺。

馬英九的總統任期雖然還有3年,但其實已經所剩不多。但在人事布局上卻可以發現其與外商系統中的任命方式有著諸多雷同之處,在此不是去證明馬英九用人戰略上是否採用外商模式或去倣效,而是去從此一角度去說明任何組織要成就出多大的豐功偉業都有著相同的原理。馬英九在內政上處於民生經濟不振的諸多困擾,官僚系統執行力不足,反對黨的制衡與抗爭,外在環境的大陸統一台灣的決心,兩岸經貿依賴性高,全球經濟衰退等等,馬英九要想跟外商CEO一樣把組織內部的各種大事完成,實在艱困。不過,既然馬英九已經得到台灣人民選票支持而獲得權力,就要尋求各種可能的合法方式,如各路武林神功般,到底是使出何種招式就是馬英九所應決斷之責,速把人民所託之事與所提政見徹底完成。

●作者董彥良,復旦大學博士,台北市,教職。版權為作者所有,請勿隨意轉載。本文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論壇歡迎更多參與,文章請寄→editor@ettoday.net

關鍵字: 董彦良 ET論壇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