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背叛了兩蔣?--選民加油!(上)

老番薯

這篇文字本想用「拒絕挺馬」為題,但思考之後覺得有失狹隘,所以改了題目。先作聲明,咱是正藍,不是深藍亦非淺藍。先父十七歲加入國民黨,直到辭世,有六十四年黨齡。當年逃難,先父負責掩護同志撤退,咱一家避走不及,直到三九年才輾轉抵港。羈留調景嶺期間家父還曾接指令潛返武漢執行任務。咱全家黨性堅貞,無容置疑。

這裡特意略過蔡小英,因為綠營擺脫不了「獨」這塊神主牌,然而小國,特別像台灣這樣的小國,「尊嚴」必須寄生於大國的「好禮」。放眼世界,根本找不出一個好禮的大國,這種沒有尊嚴的「獨立」,咱以為不足與論英雄。

旅居國外多年,今年十月,乘著百年國慶的興回了台灣一趟。眼見台灣進步,讓我很有回國定居的衝動。但也同時看到一些不以為然的現象。最令人擔心就是台灣媒體那種政治熱,政論節目氾濫得難以想像。名嘴們明明立場鮮明,卻竭力表演客觀持平,情景顯得可笑無比。民眾在這樣環境裡只能從政論節目看「熱鬧」,想窺出點門道幾乎不可能。媒體如此誤導民眾,肆意撕裂社會,是相當惡質的!

這篇文字,既然想要貼在網上就是希望它廣被傳閱。但因為略為嫌長,所以盼望您耐心的讀完。

容咱細說從頭:

李登輝不是「你等會」!

台灣政治的「亂」始於蔣經國死後,第一個致亂的話題就是質疑李登輝接班的合法性。坊間傳聞,李登輝接班乃是蔣的一句「你等會」之誤,依此推論,蔣屬意的接班人並非李登輝。這實在是個很荒唐的推論,低級的謠言,比諸「傳位十四子」更無稽。

蔣經國拔擢本省籍人士的用意非常明顯,國民黨想在台灣扎根,必須讓本省人在政府裡分享權力,不能被少數外省權貴把持。蔣舉用過的台籍官員有謝東閔、張豐緒、林洋港、李登輝、邱創煥、連戰等多人。對這些台籍人士,蔣在培養過程中派任要職,藉之歷練考驗並做觀察,其中被提升為副總統的僅有謝東閔和李登輝二人。而李登輝更是蔣經國掌行政院後才入閣任政務委員,此後十二年間歷任台北市長、省主席,直至副總統。顯而易見,李登輝是小蔣刻意培養的接班人無庸置疑。只不過在中國人的政治環境裡,職位接班並不等於權力接班,蔣經國可以讓李登輝繼承他所有的職位,但蔣的權威李卻無法繼承,這使得他擔任黨主席期間倍感艱辛。

蔣經國的接班計畫須要長期布局,漫長的過程足以讓所有國民黨高層都能明白他的心意,因此日後雖然有人試圖阻撓李代理黨主席,但在宋楚瑜公然表態拂袖而去之後(縱然郝柏村策曾經批評他「突兀」),滿座黨國大老也不得不響應當時資淺位卑的宋副秘書長,終於讓李登輝順利代理黨主席。

誰背叛了兩蔣?

蔣的接班計畫並不難讀懂,但在既得利益的權貴卻萬難接受,因為在蔣的計畫裡,他們將是被剝削的一群。蔣在世時他們必須隱忍,蔣過世了他們自然要發作。回顧小蔣死後台灣亂局,你會無可避免的去試圖解讀蔣布局背後的用心。

兩件事比較值得注意,一是蔣看中李的一個重要考量,竟是因為李「缺乏背景」。另外,在眾多被蔣簡拔過的本省籍人士中,曾經最出風頭的林洋港竟無幸成為副總統。很顯然的,蔣沒有考慮讓林接班,可見林在考驗觀察的過程中沒有過關,他被蔣淘汰了。

林洋港被蔣經國淘汰的原因雖然當時不得而知,但隨著他日後的挑戰李登輝競選總統就不難一目了然。林洋港曾經兩度競選總統,第一次副手搭檔為蔣緯國。這一次蔣孝武表態反對,非常不留情面的批評了蔣緯國,隨後媒體更披露蔣緯國身世,這使得非主流利用蔣緯國企圖打的蔣家牌立告作廢。林蔣配最後以退選而終。林洋港第二次挑戰李登輝的副手搭檔是郝柏村,這一次林郝以大幅票差敗選。在此之前,郝為了爭取與政,毅然自解軍籍,幾經周折,當了不到三年行政院長,終於在這次敗選後被屏除在李登輝政權核心外。

這兩次競選過程顯示,小蔣死後台灣政治環境起了顛覆性的變化。第一,領導執政不再是外省人的專利,社會上一般認同,參選總統名單中本省籍人士「不應該」缺席;第二,蔣緯國、郝柏村都在國民黨內擁有比林洋港更龐大而且根植的權勢,但選舉時卻甘於區居副手,可見他們自知參選的正當性不足;第三,軍人干政在民主政治環境下是不被民意支持的。

蔣、郝二人除了都曾是林的競選搭檔外,還有些共同之處:他們都是外省籍、他們與本省人多數的主流社會相對陌生,而且,都想掌權。省籍本身不構成原罪,與本省人普遍大眾疏於交流也無可厚非,想要掌權更是人情之常。但是,民主社會裡,當你脫離大眾而又企圖掌握權勢,那就是極端的罪惡!他們的做法顯然違背蔣經國遺願,他們曾經倚賴蔣家政權而生,而現在則是蔣家的叛徒。

國民黨不可信,馬英九不可期!

蔣經國改革政治讓台灣社會明顯進步,發展得極具「台灣特色」,但是他的計畫在國民黨內卻功敗垂成,國民黨依然陳湯老滷,充滿人治為本的「中國特色」。李登輝登位之初,因為缺少如蔣般的威權,執政頗受掣肘。然反李勢力雖大,幸而蔣家還有孝武能夠替李背書,孝武的表態很清楚說明,「主流派」才是蔣經國路線的正統,而「非主流」則是覬覦兩蔣在台灣經營數十年成果的鼠竊。

蔣孝武支援李登輝不僅只為護航,自然還附有監督的意義。可惜他英年早逝,在李登輝正式就任總統後不久突然猝死。沒了孝武,李登輝執政頓失靠山,當然,對李的權力也失去了制約。

此後,李登輝在與非主流血淋淋的鬥爭中漸失準舵。蹊蹺的是,李的路線容或有可議之處也是在他執政後期,而李的形象被綠雲壟罩卻是在蔣經國死後幾乎立即發生。如此媒體渲染加上街頭耳語的配合,長時間在大眾心中塑造形象,導引社會的誤解,這必須是一個擁有龐大宣傳機器的團夥才可能做到。

有人稱讚李登輝權謀高,其實未必,李在與非主流的鬥爭中顯然未能勝出。一個曾擔任總統並兼黨主席十二年之久的人,下場居然是「驅逐出黨」,這是在相當低能的人身上才會發生的事。李的「慘敗」一方面固然是他不具足夠的權謀與非主流拼搏,另一方面也可能是難以抵擋獨派對他推崇殷盼之誘惑,但更重要的,還是因為他「缺乏背景」,人脈不足,這在深具「中國特色」的國民黨內是難有作為的。從這個角度去觀察,就不難理解李何來「外來政權」之嘆了。無論如何,堅持中純的改革路線是對一個人智、仁、勇的綜合考驗,或許它過於嚴苛,但李登輝顯然沒有能通過這個考驗。

馬英九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選擇了與非主流配合,藉著形塑出的清新,坐上了舊勢力安排的花轎,風光的成為政壇新星。可惜馬過於注重形象而乏清晰的理念,所謂慎謀能斷,理念模糊之人必乏明斷決策之能,決策不明斷令馬的執政不時露出難以掩飾的無能。人稱美國是好萊塢式的民主,這話乍聽像笑話,但卻含深切的悲哀。官商勾結的政府難逃金權政治的宿命,在這樣結構下,檯面上只有亮麗的明星,容不下認真做事的「硬裡子」。美國金權政治已然積重難返,而台灣民主偏偏萬事皆宗師美國,這種好萊塢文化在國民黨尤為明顯。

國民黨從蔣經國死後一直未出現強而有力的領導中心,亦不曾推出過實幹的檯面人物。馬英九的形象為殘餘非主流提供良好的掩護,而馬也藉彼等得到夢寐以求的虛名與權位。然而若將馬英九與郝龍斌相比,你會覺得郝更比馬幸運得多。因為馬的權力是得自職位,權力將隨任期屆滿消失。舊權貴的力量卻是來自盤根錯節的人脈,它能代代相傳如同世襲。國民黨在如此氛圍下執政,自然只會坐地分贓,豈有可能造福桑梓勤懇服務。當年鬧三月學潮,蔣孝武曾經嚴厲批評過國民黨,說國民黨是「有選票而無選民」。這話如果認真推敲會教人不寒而慄,沒有選民,選票從哪來的?怎麼來的?不堪琢磨啊!

●作者老番薯,旅美僑胞,長居南加州聖地牙哥近30年。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參與,來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