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暖化打亂作物生長 農民仍「看農民曆噴藥」

我國化學農藥十年用量減半政策效果不彰,除氣候暖化因素外,另一項關鍵就是「植物醫師」制度遲遲無法推行。氣候變遷早已打亂作物生長期,但仍有許多農民靠經驗與「農民曆」決定噴藥時機。政府寄望透過建立植物醫師制度輔導農民辨識病蟲害、培養害蟲的天敵等生物農藥防治方式,降低化學農藥用量,但《東森新媒體ETtoday》採訪發現,第一線農民對植物醫師仍半信半疑,多半要到走投無路才會尋求幫忙;加上相關法案遲遲未通過,植物醫師缺乏國家認證背書,以及生物農藥推行緩慢,讓化學農藥用量難以降低。

傳統農業多採「慣行農法」,即透過化學農藥殺死跟預防病蟲害,但隨著氣候變遷加劇,傳統農藥效果已越來越差,甚至會威脅農民健康與增加作物農藥殘留風險。

以往這類輔導農民辨識病蟲害與使用農藥的工作,多是由農業部各地農業改良場或大學相關科系教授幫忙,但隨著氣候變遷,難度越來越高,人力也無法因應,因此農業部在2017年起推動植物醫師制度與立法,盼透過國家高考制度選出經認證的植物醫師,可向醫師、律師一樣,取得執照後到各產區執業,輔導農民精準使用農藥與防治病蟲害等技術,協助農民降低生產成本、減少作物農藥殘留,因此植物醫師扮演農藥減量的關鍵。

在法律尚未通過實施前,農業部已先行招募「儲備植物醫師」,目前全台已經有100多位派駐在各地農會、農試所和台灣大學、中興大學、嘉義大學、屏東科技大學成立的植物教學醫院,今年近30歲的李宗翰就是其中一位。在台大植物教學醫院雲林分院任職的他,在雲林服務已近4年,平均每年輔導約300個案例。

▲植物醫師李宗翰(左)在田間與農民陳坤振說明作物可能碰到的狀況、如何使用農藥的方式與用量,並推廣作物有害生物綜合管理(IPM)。(圖/記者陳詩璧攝)

農民:植物醫師「很專業」 但化學農藥有效「還是繼續用」

為了解植物醫師的醫術,《東森新媒體ETtoday》跟著李宗翰一起出診,第一站來到雲林。李宗翰帶著第一次見面的玉米農夫陳坤振,一起走到陳的玉米田分析害蟲情況,並細心地向他解釋玉米的主要害蟲有哪些、該如何辨識;還開出生物農藥的「處方籤」,要陳坤振下次遇到特定害蟲時,可以去買哪一款生物農藥對付。

陳坤振說,會找植物醫師幫忙,是因為最近碰到玉米長不大的問題;他試過灑藥等各種方法後還是找不到原因,只好透過農會向植物醫師求助。陳說,植物醫師確實是滿專業的,也有找出玉米長不大是因為花粉被颱風吹亂所致;但他對於李宗翰開出的生物農藥藥方「還要再觀察看看」,「因為原本噴的化學農藥已經有效了!」

化學農藥與生物農藥的差異

化學農藥:目前農民最常使用的防治方式,就像家裡的殺蟲劑,是由科學家製造的強力藥物,可以快速殺死田裡的害蟲,或者防止細菌、真菌等病原讓植物生病;但長期或過量使用,會污染環境並威脅人體健康。若農民未遵守採收前的停藥期,也會增加消費者攝入的風險。

生物農藥:選用病蟲害討厭的昆蟲、細菌等,利用其分泌的物質來達到殺蟲、制菌的效果。因來自天然,分解更快,不易在植物與環境中累積,較不易殘留在作物上。但因研發過程較複雜,導致目前成本較高,且對病蟲害的控制需要一段時間才有效果。

▲洋香瓜農李偲豪(右)過去從不讓果園休耕,但在植物醫師李宗翰(左)建議下,他開始在洋香瓜產季空檔種玉米筍,讓土地休息,玉米樹也能直接當肥料。(圖/記者陳詩璧攝)

李宗翰的下一站來到雲林崙背的洋香瓜園,果農李偲豪一看到李宗翰來了,馬上開心地與他分享在果園裡的雞又吃了多少蟲,原來在果園裡養雞,正是出自李宗翰的建議。

李偲豪說,以前作物遇到問題,他都直接向農藥行求救,「一次就是好幾種藥噴下去」,但因天氣越來越熱,不是每次噴都有效,收成率也變得不穩定。後來他透過農會認識植物醫師後,植物醫師建議利用洋香瓜產季空檔種玉米筍,採收後可以把玉米樹砍掉當肥料,降低肥料成本;並在果園裡養雞,讓牠扮演自動清除害蟲的「害蟲機器人」,讓李偲豪的洋香瓜園農藥用量減少一半。

植醫嘆農民噴藥「靠經驗」 別人噴了自己沒噴「好像怪怪的」

談起第一線農民使用農藥的情況,李宗翰說,其實多數農民還是很依賴化學農藥,且噴藥多半是依經驗決定。例如某一年噴藥後效果不錯,之後每年就依同樣的農藥種類和份量繼續噴;如果看到隔壁鄰居也在噴藥,「自己沒噴好像怪怪的」,也會跟進再噴。

近年因氣候暖化,氣溫和季節已經混亂,但李宗翰觀察發現,仍有資深農民會依農民曆來決定何時該噴藥。李說,這種基於習慣而不是依科學依據的噴藥模式,除可能危害農民自身健康與環境外,害蟲也容易產生抗藥性, 進而讓農民噴藥越噴越多。

但要農民改變作法,有這麼容易嗎?李宗翰談到,許多農民相信「經驗」,不會想要向年紀輕輕的植物醫師開口求救。會找上植物醫師的農民,多數是已經試過所有農藥、偏方,已經走投無路,才會「姑且一試」透過農會尋求幫忙。

▲植物醫師李宗翰說,資深農民通常會根據自身經驗來判斷何時該噴藥,但在氣候變遷下,許多經驗已不符合實際狀況。(圖/資料照)

台灣大學昆蟲系教授兼植物醫學碩士學位學程主任蕭旭峰認為,台灣農藥用量降不下來,除氣候暖化外,很大的問題是使用農藥的農民,因不知道該怎麼對症下藥而濫用。若未來有植物醫師到第一線幫忙,就能清楚鑑定害蟲種類、防治與監測,並建議農民合理的用藥方式,才能有效減少農藥用量。

農業部擬定的《植物醫師法》原先遭醫師團體反對使用「醫師」一詞,後經農業部與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溝通後,確定將改名為《植物診療師法》。農業部說,盼本會期送至立法院完成三讀後實施;民進黨立委蘇治芬與國民黨立委楊瓊瓔皆表示,支持此法案於立院本會期通過。

台灣農業戒不掉的農藥:氣候暖化讓用量增2.5%,減半之路何去何從?

農村孩子頭髮驗出農藥殘留 法國農藥減半政策同樣不敵氣候暖化

氣候變遷農藥殘留增加 專家:「清洗10分鐘+高溫烹煮」化解大半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