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時中挑戰首都市長

在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球兩年多來,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每天固定下午2點透過直播與國人說明疫情,素有「鐵人部長」的稱號。

900多天防疫工作落幕,面對看不見的敵人,台灣在全球繳出亮眼的成績單。陳時中的政治之路沒有停下腳步,在兼任民進黨主席的總統蔡英文徵召下,他深入政治複雜度更高的台北市長選戰,這也是他人生第一次投入選舉,有意扛起台灣首都的重任。

解決內湖交通

台北市內湖區的交通問題多年未解。民進黨台北市長參選人陳時中端出的第一道政策,就是針對內湖交通而來,主張8年內完成捷運東環線、7年紓解內湖交通「大動脈」。

「整個內湖南港,將來在台北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科技重鎮。」陳時中說,內湖是一個宜家宜居、宜居宜業,「在這裡做生意很好做,也很好住,有山有水」。但前有河、後有山,地理環境也侷限了內湖的發展,如果交通問題不解決,發展一定會受限,「內湖是期待很深的一個寶地,我們希望能夠把交通解決」。

「有一個高運量的捷運系統,這是終究的核心解決辦法。」面對外界質疑興建捷運至少要10年以上的時間,陳時中說,有求教過專業營造團隊,「我們認為8年是一個可能的努力目標」。他強調,推動建設的過程中,「主官的態度很重要,做任何事情主官的態度拿出來,整體的市政機器動起來的力量很大」。

眾所皆知,內湖交通問題出自都市計畫設計不佳,陳時中便提出4個解方。第1,「堤頂交流道往北匝道動線改善」,紓解舊宗路口壅塞,避免車輛繞行。另外,也活用鄰近的國道1號,增闢「行善路銜接國1高架北向進出匝道」,引導內科車流經瑞光路、行善路銜接國1;新闢「環東大道銜接國1工程」,使基隆往返台北的車流不必再下到平面道路,改善南京東路沿途壅塞問題。最後,則是新闢「堤頂-塔悠地下連通道」,提供大直、內湖往返松山、信義替代路徑,打造貫穿基隆河南北的連通大動脈。

陳時中提到,就算有高架橋,但基隆、汐止一帶的居民如果要進入台北市,仍必須經環東大道先進入到內湖,「其實沒有必要進到內湖,如果他要到東區的時候,不需要這樣繞」;部分路段更是下到平面道路再上高架橋,過程中就一路回堵到南京東路、瑞光路等,因此需要一個高架橋紓解車流。

不過,陳時中也明白,相較過去的「小針美容」,這些計畫已經是「大興土木」的等級,撇除捷運東環段不談,匝道動線改善約1.5年、增闢道路與高架橋銜接國1需耗時4到5年,最大的「堤頂-塔悠地下連通道」更要耗時7年之久。

他強調,政策推動過程中,主官的態度與意志非常重要,當主官說出「沒有辦法」的話,這個事情自然就是「沒有辦法」。陳時中說,未來會把態度拿出來,12年變8年,把事情變成是可能的,這要努力解決,「任何事情都有他的困難跟不確定性,所以我說主官的決心是很重要的事,我們不會因為有困難而不開始來做」。

至於柯市府最爭議的,就是與中央溝通不順,導致建設推動出問題。陳時中說,他知道他提出的計畫有牽涉到國道,跟中央政府的溝通會很多,但「相信政府是一體的,台北市好、全台灣都好」,那條路做好,基隆、宜蘭也好,大家都好,因此會好好的跟中央政府做分析、討教,「對台灣好的話,中央一定會支持來做」。

 

▲民進黨台北市長參選人陳時中端出政策牛肉,解決內湖交通問題。(圖/記者林敬旻攝)

自爆住海砂屋

「我自己又更關心的,是都更跟危老的問題。」在進一步深談交通問題前,陳時中先特別點出同樣棘手的都更、危老建物問題,直言政府常常看到、也知道這些危險老舊的房子,不能等到事情發生了才在說「如果怎麼樣」,若已經知道問題,就要及早解決,不要再拖延。

「我知道裡面牽涉很多權益、很多法令的問題。」陳時中強調,會本著以人為本的精神,來處理危老、都更。他回憶,8年前柯文哲市長選舉時對都更政策有一個批評,「他那時候說都市更新條例已經通過15年了,好像什麼都是龜速,他用龜速來形容,要800年才能夠都更」,柯市長認為問題癥結之所在,是在於政府角色不見,最後提出來解方是公辦都更。

陳時中說,近期延壽國宅都更的完成,柯市長也同樣講了一樣的話,「我覺得稍微晚了一點」,8年前因為都更的政見支持他,還提出「找出問題、政府領導大家做」,那時候的柯市長給人感覺到希望,「可是那些希望,好像這幾年磨滅了不少」。

至於為何會特別關心都更、危老的問題?陳時中直言,這是眼見所及的直接感受,「住在台北有時候還沒這麼深刻,出國到歐洲去訪問回來,覺得台北稍微『螺絲比較鬆』」,以前的老舊社區應該變成文化主體,但年久失修,讓人覺得很可惜,這些都需要去改善的。

而到底對危老議題的感受有多深?原來,陳時中過去就曾是海砂屋的居民,「我自己以前住的房子也是海砂屋,常常天花板就掉一塊,覺得不安心」,但這些問題是歷史共業,沒辦法一下子解決,在那時候就有很多的海砂屋,如今問題越來越嚴重。像是原地改建分配、估價售予政府、異地分配新屋等,其實政府應該有相關配套,陸續都要趕快做。

▲陳時中自曝住在海砂屋,想改善台北危老房屋問題。(圖/記者林敬旻攝)

會向柯P討教

「我當然還是會跟他請教,畢竟他還是有8年的實際經驗!」談及現任市長柯文哲,陳時中說,不管是成功、失敗,柯文哲執政8年都是很可貴的經驗,「所以我還是會持續,如果他願意的話,也會拜託他來跟他請教」。

另外,陳時中也說,柯文哲在2014年推出的「柯P新政」,當時是集結很多人的腦力做出來的,「不只是可看度,也有相當的執行價值」,那裡面的政策8年來有一些延宕,願意把以前提出來的好的想法,運用比較好的執行力,把它執行出來。

「我印象最深刻就是都更。」陳時中說,當初柯文哲前4年做了一些,譬如社會住宅,前4年1.9萬戶都做,「後面3萬為什麼要停下來?顧慮跟想法到底是什麼?這些東西只有實際在執行者最能夠了解」。

談及都更,陳時中也提到近期啟動都更的延壽國宅,讓他深感「稍微晚了一點」, 他透露,8年前因為都更的政見支持柯文哲,還提出「找出問題、政府領導大家做」,那時候的柯市長確實給人感覺到希望,「可是那些希望,好像這幾年磨滅了不少」。

▲陳時中未來還是會向柯文哲討教。(圖/記者林敬旻攝)

無懼遭受攻擊

對於去年台北市成為疫情重災區,陳時中表示,疫情一定有帶來傷害,可是他有信心,已經盡力把防疫做好,儘管沒有辦法每件事都做到很完全,但基本上對於局勢的判斷、政策的走向,「我們都盡力了」。他也說,「每一個政策都有喜歡、也有不喜歡,那選舉也是一個很清楚的,市民高懸明鏡,做得好不好我們自有公斷。」

至於黃珊珊猛轟防疫成績,陳時中直言,中央和地方在防疫上是一條船的,「沒有說我做得很爛,她(黃珊珊)就做得很好這樣的事情」,「他們都忘記了,他們是第一線的執行者,當然是有責任在的」,只是自己在當指揮官的時候,不太喜歡講這個事情,都是概括承受。

陳時中說,他知道要合作才會成功,但是自從卸下指揮官職務後,對手一直「講東講西」,這樣其實沒有很好。他強調,他們彼此都是為了防疫,只是自己在中央、黃珊珊在地方,大家各司其職。

▲陳時中無懼在野黨批評防疫成績。(圖/記者林敬旻攝)

頂尖防疫成績

陳時中舉出實例表示,直至2022年Omicron變異株出現之前,台灣的染疫數幾乎是全世界最低,超額死亡(指疫情期間總死亡人數減去非疫情期間總死亡人數)也呈現負值,去年5、6月疫情當然嚴重,但是在防治變種病毒Alpha及Delta方面,台灣的防疫表現還是非常好,且經濟成長表現也是全世界最好的。

對於疫苗施打狀況,陳時中表示,目前台灣施打疫苗的比率大概是全球前30名,其中領先台灣的多為歐洲國家,且其可第一手獲得疫苗,而台灣疫苗覆蓋率第一劑達9成,第二劑接近85%,比美國還要高,第三劑施打的比例也比歐美高,顯示台灣的防疫政策是非常成功的。他並指,台灣在2022年前兩年的封城指數大約在22左右,這在全世界是最低的,換句話說,台灣對社會強制壓制管理最低,加上染疫率、超額死亡等指標最低,經濟成長最高。

▲陳時中帶領防疫,繳出全球頂尖成績。(圖/記者李毓康攝)

設立國際事務局

陳時中接受專訪時表示,市長的思考攸關於「想要做多高」的事情,他把台北市定位為台灣的首都、要走向世界,既然定位是這樣,那必然就要有一個專責單位來負責這些事情。

陳時中指出,「國際事務局」另外還有一個任務,是要把專業、年輕的人才找進來,好好的培養。他表示,台灣在跟外來勢力對抗的時候,「沒有辦法比力大、比力強,但是要比氣長」,才能在國際上站穩、站好。

陳時中說,所以就像蔡總統常說的,「我們理性不挑釁,我們不躁進,但是我們堅定不退縮」,培養很多好的人才,就是台灣維持堅定、不退縮的方法,希望讓年輕人可以透過國際事務局,一起拚城市外交,甚至推廣國貿、進行國際行銷、推動賽事、展覽等領域。

陳時中點出,成立國際事務局,是要把台北帶向世界,讓世界看到台灣,台北市要變成一個國際的、外籍人士友善的城市,彼此共存共榮,若是沒有一個專責的單位,很難把這些工作做好。

▲陳時中認為台北市未來要成立國際事務局。(圖/記者林敬旻攝)

兒子給的2個禮物

不同於一般政治人物談及家人時,大多低調不談、少談,但陳時中並不避諱這類的話題,反而大方分享爸爸經。而陳時中也再一次感謝二兒子一口答應幫他設計競選主視覺,看得出當他決定投入人生最重大轉折點用力一搏時,家人的相挺對他有多麼的重要,也讓他相當的開心。

「你說我是一個盡責的父親、還是不盡責的父親?大概都有吧!」講到兩個兒子,陳時中陷入回憶,雖然並沒有真的缺席孩子的童年,但想到一路走來忙碌的人生,難免還是有點缺憾。

陳時中說,自己是開業牙醫、本來就很忙,早上到晚上都看病人,後來慢慢投入公共事務、參選公會理事長,因此晚上又常常要接著去開會,假日也要開會跑行程。

「最好笑的是,我大小兒子都曾在父親節犯過一樣的狀況。」陳時中笑說,大兒子那時送他的禮物是「便當」,因為他覺得爸爸每次中午都要開會,問要不要吃飯都說要吃便當,「所以他以為我很喜歡吃便當,因為一般人都以為常做的事,一定是你喜歡做的事」;而小兒子問媽媽說要送什麼,竟然說要送「開會」,因為爸爸一天到晚都要出去開會,「這樣看到說,小孩子事實上留給他們的印象,只剩開會跟吃便當」。

▲陳時中談起自己的兒子。(圖/陳彥安IG)

教育與領導風格

身為父親的他,談起兩個兒子,嘴巴很保留、用字很謙虛,但肢體不會騙人,相較嚴肅的政治議題,他動作大了些,眼角的笑容也多了點,溢於言表的,是他對兒子的驕傲與欣慰。

陳時中自認是個傳統的小家庭,自己是醫師,老婆是音樂家,他們都有屬於自己的專業,他的大兒子成績很優異,學業一直都不需要操心,晚上9點早早把作業寫完,甚至可以說,大兒子的學業表現,早就超出陳時中預期與要求的標準。

至於陳時中的小兒子,性格傾向自由,不拘泥在教育的體制內,這對陳時中來說,像是難以掌握的浮雲,多了不確定性,但他似乎也樂於「欣賞」孩子自己做的決定,他只要在一旁陪著摸索與成長。

訪談間,陳時中分享一段小故事,有一次兒子說要去聽五月天的演唱會,前一天晚上就要去排隊等進場,他起初認為沒有必要,可以隔天再請老婆載孩子們去就好;不過,兒子告訴他,同樣的演唱會門票錢,早一點去排才可以距離舞台近一點,而且他早就跟好友們規劃好,大家要在哪裡會合、在哪裡搭車。

陳時中說,他聽完之後告訴老婆,兒子的計畫、規劃方案,感覺很周詳,孩子都有自己思考過,那就讓他們照這個計畫去執行也不錯。筆者觀察,陳時中對於孩子教育,歸納起來就是「傾聽」與「欣賞」。

▲陳時中的兒子幫忙設計主視覺。(圖/記者宋良義攝)

或許,這就是陳時中的教育理念,更是他的管理之道。陳時中可能不懂徹夜排隊等五月天演唱會的瘋狂與熱血,但他選擇傾聽,並放手好好欣賞年輕人的計畫與選擇。

陳時中不是傳統「醫科」出身,在醫界是地位相對較低的牙醫,雖然幫蔡英文研擬政策,但第一任衛福部長也不是他,甚至在行政院長蘇貞昌上任時,一度是最可能被異動的內閣人選。

不過,陳時中擅長聽取專業意見、組織溝通,性格冷靜有條不紊,讓他有足夠手腕能整合極為複雜的醫藥界,在成為衛福部長後,也成功推動「長照2.0」政策。但是,殘酷的是,他依然在衛福部這個冷衙門,努力做事但往往不容易被看見,要不是因為疫情的關係,他才成為具全台知名度的閣員。

當然,陳時中也不是交通專業,但領導者必須看見問題、解決問題,要解決內湖交通的問題,不一定是去當交通部長,而是彙整專家學者、現場會勘,親身到內湖科學園區座談,身為領導人必須要有「傾聽」的身段,更要「樂於欣賞」不同的意見,從中整合歸納出可行方案。

 

▲陳時中與競選團隊,整合北市黨內各派系。(圖/記者湯興漢攝)

陳時中首談參選市長心境!自曝住海砂屋 從政心情一次看

內湖寶地!陳時中端交通4解方 矢志解決問題:不因困難而不做

都更危老也關心 陳時中自爆住海砂屋:常常天花板就掉一塊

柯文哲執政8年「成功失敗都是寶貴經驗」 陳時中:未來會請教他

被緊咬防疫 陳時中冷回黃珊珊:講東講西最後都迴力鏢啦

陳時中談選舉戒慎恐懼 認「台灣防疫好!經濟成長全球最好」

陳時中成立「國際事務局」目的曝! 站穩國際要「比氣長」

88節陳時中大談爸爸經 兒子竟送「便當」、「開會」當禮物

陳時中談「小孩聽五月天演唱會」 2特質凸顯領導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