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金熹暻(前社會、文化線記者)
譯/簡郁璇
基於經濟困難或疾病纏身等原因而陷入極度絕望中的人,為何會在拋棄世界時做出率先殺害子女的行為?究竟是出自於何種情況和心理?若是想到多數做出此種舉動的韓國父母其實都重視子女勝過自己,就不免感到意外。究竟是面臨何種處境,才導致這些人產生念頭,親手了結比自己更珍貴的孩子性命呢?
我們可以根據自殺者所留下的遺書,或自殺未遂者的陳述來推斷父母的心理。二○○六年,讓就讀國中的兒女服下氫化鉀後自殺的男性(三十八歲),在遺書中寫道:「我們一家三口綁在一起離開了,死了之後,也請將我們埋在同一個地方。」
▲一名父親讓國中兒女服下氫化鉀後,自己也自殺,只留下遺書希望把他們葬在一起。(示意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勒死五歲兒子後自殺的女性(二十七歲)則寫道:「我無法忍受孩子受苦,所以把他一併帶走了。」
此外,二○一四年,一位母親曾試圖在殺害子女後自殺,最後孩子不幸喪命,母親活了下來。她在調查中表示:「想到丈夫再婚後,新媽媽怎麼可能會善待孩子?而且婆婆也不太疼愛他們。想到我死了後可能沒有人照顧孩子,才決定帶他們一同尋死。」試圖自殺前,她在紙條上寫下「把○○交給你(丈夫)太可惜了,所以我把他們帶走了。都是因為你,我的人生才會一塌糊塗,這是我對你最後的報復。」
這種將對配偶的報復之心投射在孩子身上,將孩子視為自己的所有物,而非獨立人格主體的行為,而是家庭主義心理的極端表現。
將家庭視為命運共同體,父母必須負起子女各種責任的強迫觀念,在韓國社會根深蒂固。父母必須時時刻刻為子女犧牲奉獻,成為他們的後盾,如果做不到,就會被視為沒有資格做父母。
由於無法將自己和子女的自我分離,認知孩子也有自己人生的觀念薄弱,因此在走向人生終點時,十之八九會認為了結子女的性命,才能顯示出父母負責到底的態度。將此稱為「家人結伴自殺」的溫情表現,習慣性認為「若非萬不得已,父母又怎會……」的觀點,想必也是出自於此。
▲結伴自殺的父母,通常都認為死後沒人照顧孩子,因而選擇帶孩子一同走上絕路。(示意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然而除了父母,確實沒有任何人會照顧孩子,由此也顯現出問題的嚴重性。正如同前面那位媽媽認為「我死了之後,沒有人會照顧孩子」,這種想法其實相當普遍。
在我的成長過程中,也經常從生活艱苦的鄰居大嬸們口中聽到這些抱怨,這表示她們完全不相信社會或其他人會給予被留下的孩子身為人的基本待遇,讓他們得以順利成長。雖然很不幸,但在整個近代化過程中,這的確是個不爭的事實。
雖然後面會陸續談到,不過一直以來,壓縮式近代化下的各種副作用都是由韓國的家庭負責解決,迄今家庭也扮演著相同角色。在韓國社會,長期以來都是由家庭處理福利的範疇。
在壓縮式近代化過程中,政府一直維持「先成長,後分配(※譯註)」的基本要旨,把福利、教育、醫療、撫養等幾乎所有社會問題都推卸到家庭身上。
【※譯註:以企業和國家競爭力為優先,先追求經濟成長、所得水準提升,再談福利(分配)。】
雖然醫療已大幅轉移至社會福利領域,但至今養育、撫養的責任仍完全屬於家庭。國家沒有負起養育、保護、栽培、照顧人民的責任,而是將其推卸給家庭,甚至有時還會強制執行。
在社會急遽變化卻缺乏社會安全網的狀態下,想要存活就必須靠家庭緊密團結。在近代化必然造成集體主義弱化的過程中,以直系家庭為中心的排他性家庭主義反而變得更加穩固。
在經歷戰爭、極度貧窮、生存威脅、先成長後分配的一貫經濟政策下,「能相信的只有家人」的家庭主義心理變得更難以撼動。
家庭在底層支撐經濟的成長,艱辛的代替國家解決各種問題,然而原本家庭就長期受到生活困頓的折磨,如果又碰上IMF外匯危機等外部衝擊,就很容易因此潰堤。殺害子女後自殺的事件,在經濟危機時期驟增。
「要是沒有我,我的孩子就會無法好好活下去,沒有人會伸出援手。」這種對社會安全網的不信任,就是因為缺乏可靠的安全網,也源自於韓國社會的結構性特徵——養育子女完全是靠父母的能力和資源。
另外還有一點需要留意:殺害子女後自殺的加害者清一色為母親。儘管在西方,有許多殺害不滿一歲嬰兒者是經歷產後憂鬱症的母親,但子女為幼兒以上者,家族滅絕的加害者大部分為男性。然而在韓國,即便是嬰幼兒時期過後,父母其中一人試圖在殺害子女後自殺者,母親也占絕大多數。
此外還有一項特別之處。根據人類學者李賢廷分析,無論時代如何變遷,在父親殺害子女後自殺的情況中,最重要的原因均為「配偶出走」。二○一七年二月,就在撰寫此篇文章的時間點,就發生一起四十代的男性和妻子協議離婚後,殺害九歲、四歲子女後自殺的悲劇。無論是協議離婚或離家出走,男性殺害子女後自殺的首要原因,均和妻子的缺席有關。
▲男性殺害子女後自殺的首要原因,均和妻子的缺席有關。(示意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也就是說,某些「親生媽媽」無法將子女的生存與自己分開;對某些父親而言,缺少全權承擔子女養育的「親生媽媽」,儼然是痛苦到足以選擇殺害子女和死亡的狀況。不僅是個人的生死,即便是做出選擇子女生死的可怕決定時,韓國社會對於母親角色的刻板印象仍如此堅不可摧。
這等於是用最慘絕人寰的方式展現出韓國家庭扭曲的現狀。就連不必然需要走上絕路的中產階級女性,在成為母親後也依然揹負著「獨自育兒」的包袱,發出悲鳴。
選擇殺害子女後自殺的悲慘結局的母親們,還有獨自操心費神,在職場與家庭來回奔波,卻仍被嘲諷為「媽蟲(※譯註)」的中產家庭母親們,儘管兩者看似毫無關聯,我們卻能在這兩種女性身上看到媽媽必須揹負所有包袱的社會樣貌。
【※譯註:英文「mom」和「蟲」結合後創造的新詞,原先是用來貶低在公共場合不管教孩子、造成他人困擾與不便的母親。後來被廣泛應用,暗諷有小孩的母親不事生產,是靠老公過活的吸血蟲。】
*本文摘錄自《異常的正常家庭:家暴、虐兒、單親、棄養、低生育率……一切問題的根源均來自「家庭」?!》
作者: 金熹暻
譯者: 簡郁璇
本文由 時報出版 授權轉載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