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神跌下神壇「票選最討厭的人」 《世紀球王》回顧馬拉度納傳奇人生

由曾執導《艾美懷茲》紀錄片奪下奧斯卡最佳記錄長片的英國籍導演-阿瑟夫卡帕迪亞,最新作品《世紀球王 馬拉度納》依舊令人驚艷,入選2019坎城影展「非競賽單元」「金眼睛」獎影片,說明了他敘事手段高超、觀點清晰。全片緊抓住觀眾的情緒,讓我們看到了這位傳奇球星的大起大落,也讓人看到了群眾輿論可愛、可怕、又可悲的地方。

迪亞哥馬拉度納這位來自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的足球天才,自1984年加入義大利拿坡里足球俱樂部後,讓這個原本在義甲聯賽讓人唾棄,幾乎要降級到義乙的墊底球隊起死回生,一路打進義甲冠軍、歐洲盃冠軍;他本人同時也在1986年世界盃上代表阿根廷拿下冠軍,達到他足球生涯的顛峰。


▲《世紀球王 馬拉度納》劇照(圖/由XXY提供,請勿隨意翻拍,以免侵權,以下皆同)

紀錄片除了完整呈現了這段馬拉度納創造的驚奇之旅,1984年到1991年,他在義大利拿坡里效力期間的幾場重點賽事外,同時也讓人看到了當時球壇輿論的變化,十分有趣;有趣之處在於它充滿人情溫度,不論是熱是冷,不斷發生變化的永遠都是人們的觀點,馬拉度納對足球的熱情,依舊沒有改變。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人們把馬拉度納捧為神,甚至將他畫成神像擺在聖母像旁供信徒膜拜,但他是個有血有肉的人,有七情六慾,有夢想完成的事,也有家人、有歸屬、有激情、有悲傷的情緒、也有孤獨、寂寞的一面。當他在片末聲淚俱下,在訪談節目回顧一生的風光時刻,也回顧那些不願回首的過往,五味雜陳的心情,隨著眼淚不斷默默地流下,看來是多麼感傷的畫面呀!

一滴滴眼淚混雜著多少情緒?背後承載著多少極具份量的榮耀時刻,多少時光淬煉下的回憶,與值得我們反思的寓言故事。《世紀球王 馬拉度納》紀錄片抓住了人物故事的核心價值,讓我們看到這個人物記錄觀點背後所引發的有趣議題,那就是群眾心理永遠是一半天使、一半惡魔的共存,物極必反、也終究會否極泰來。

就像馬拉度納那場在1986年墨西哥世界盃足球賽準決賽上,被稱作是「上帝之手」的爭議手球進球。正因為比賽四年前,英國和阿根廷之間的福克蘭群島戰爭,引發兩國間在運動場上的競爭關係,這球也被英國媒體稱作是「惡魔之手」。不同觀點,不同解釋,馬拉度納也就成為一個半神半魔的形象。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有趣的是,該場比賽上的第二顆進球,馬拉度納憑著高超的球技一路帶球穿越半個球場,突破六個英格蘭球員射入經典的「世紀最佳進球」。球終究只是被踢進了球網,踢球的人、獲勝的人、榮耀加身的球王背後的故事,才是我們不斷討論的地方,說明了不論是足球、還是電影,仍然離不開「人」的本質。

整體而言,《世紀球王 馬拉度納》這部記錄片精彩地像部運動電影,因為馬拉度納精彩的人生彷彿電影般地大起大落。他之所以能夠被捧為神,被賦予神性,都是人群輿論所創造;跌落神壇,甚至被票選成為義大利最討厭的公眾人物,說明了神性終究回歸到人性。若要繼續深究,對應到我們生活周遭所有的時事議題,是不是多少也有那麼一點即視感呢?

它讓我著迷的並非完全只是馬拉度納,而是它讓我看到了社會輿論的荒謬可笑。宗教、政治、社會,還是人際關係,哪些是最後真正能夠守住?能夠當作一生追尋的目標?或許,回歸到對人的關懷,就是這部紀錄片想要告訴我們的核心價值。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野生Her出沒!會員獨享兩件再88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