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拍七次仍有新意!《她們》跳脫原作框架 巧妙結合主角與作者人生

由葛莉塔•潔薇執導的《她們》,在今年奧斯卡入圍六項,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與最佳改編劇本等等。《她們》根據露意莎•梅•奧爾柯特(Louisa May Alcott)在1868年出版的小說《小婦人》改編,這已是該書第七次被改編成電影,現代觀眾最有印象的,應該是1994年由薇諾娜瑞德主演的版本《新小婦人》。

但先別急著喊「怎麼拍不膩啊」!編劇兼導演葛莉塔•潔薇,以非常尊重原著精神的態度,將《小婦人》文本做了許多調整,改變敘事時序,並採用現代觀點切入,帶出全新感受。它尊重那些讓讀者記憶深刻的場景,卻不被它們綁架,非常巧妙。


(圖/翻攝自IMDb,下同。)

我的感覺是,葛莉塔•潔薇像把原著作者當年受限時代無法寫得太明白的東西,更精準地描繪出來,甚至到了電影最後,在出版社的一幕,女主角喬,可說與《小婦人》作者露意莎•梅•奧爾柯特,結合成為同一個人。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那麼露意莎•梅•奧爾柯特是什麼樣的人呢?如果用現代用語來形容她,大概可以說她有著斜槓人生、而且是個覺青。

一、從小家庭貧困,靠「多職」的斜槓人生養家

露意莎的父母生了四個女兒,出生於1832年的她排行老二。由於父親是超驗主義作家與教育家,常與當代知識分子如梭羅與愛默生往來,露意莎自幼深受影響。

家中財務狀況不佳,並且常常搬家。貧窮處境讓露意莎年輕時就得想盡辦法工作養家,老師、家教、家務幫傭、裁縫、作家等等都做過,其他姊妹也得幹活,只有小妹能去上公立學校。

二、身為女權主義者、並在美國內戰時期支持廢奴

露意莎支持廢奴,也是女權主義者。南北戰爭爆發時,她去醫院擔任護士幫助傷兵,原定三個月,卻因染上傷寒、危及生命,因此只擔任了六周。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露意莎讀了1848年由婦運領袖們在紐約北部的塞加福女權會議(Seneca Falls Convention)發表的〈傷心宣言〉(the Declaration of Sentiments),深受啟發,認為女性也有權參與投票與公共事務。

三、《小婦人》靈感來自露意莎的家人

露意莎將家庭生活作為《小婦人》的靈感來源,故事裡的主人翁,喬,則是露意莎的自我投射,但她本人並未像喬一樣結婚,而是終身未婚。

書中幾位姊妹的情況,也與露意莎真實家庭相似。她的姊姊如書中大姊一樣選擇嫁人,一位妹妹也跟書裡的貝絲一樣年紀輕輕就去世。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喬與艾美在《小婦人》的競爭關係,也類似露意莎與自家小妹,梅,的關係。梅確實在巴黎學過畫,在歐美旅居並舉辦畫展。不幸的是,梅在39歲生完女兒的七周後就過世,露意莎接手照顧甥女,一直到九年後露意莎在她父親去世之後的兩天過世,享年55歲。

四、《她們》將《小婦人》的露意莎•梅•奧爾柯特與主角喬幾乎合為同一人

露意莎寫給朋友的信裡曾說,感覺自己像是男人靈魂被裝進女人身體那樣。《她們》也特別強調喬的這種特質,動作與言談相當快速,不太重視所謂「淑女」舉止,頭髮老是凌亂。

露意莎也在1860年的日記中寫過這句:「我寧可當個自由自在的老姑婆,自力更生。」(I’d rather be a free spinster and paddle my own canoe.)《她們》的編劇將這句話擺進電影裡,藉由喬之口說出來,更模糊了作者與故事主人翁的界線。

雖然當年的《小婦人》第二部,仍讓喬結了婚,但這主要是因為來自讀者與出版社對於「故事女主角必須結婚」的壓力與期待。《她們》劇本則巧妙地透過喬與出版社老闆的對談,將原著作者露意莎當年受到的壓力,擺進電影裡。最後到底喬有沒有結婚,是可以由觀眾自行詮釋或決定的,相信這樣的結局,更貼近原著作者露意莎•梅•奧爾柯特的想法呢。

 野生Her出沒!會員獨享兩件再88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