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憂鬱要先治腸子? 日醫師解密:抗壓力強才有好腸胃

文/溝口徹
譯/黃筱涵

自律神經不健康的人,腸道問題也多--腸內細菌失衡會威脅到自律神經

如前所述,不是只有大腦會製造出各式各樣的荷爾蒙,腸道也會。多巴胺與血清素等就是由腸內細菌製造出來,因此腸內細菌失衡會對自律神經產生影響。

尤其是必須對抗壓力、調節自律神經的血清素,有九○%以上都是由腸道製造,大腦製造的僅五%以下。大腦製造的血清素原則上會由大腦調節後,再用來對抗壓力或用來製造調整睡眠規律的褪黑激素。

另一方面,人體感受到壓力時腸道會合成出血清素,促進腸道蠕動,結果食物還沒消化完畢,就藉由腹瀉大量排出。稍有緊張就馬上腹瀉的大腸激躁症,就是基於這種原理造成的。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是血清素為了抵禦壓力所作出的防禦反應,為的是盡快排出腸內物質,以避免再承受更大的壓力或毒素入侵。人體承受壓力時,還會從腎上腺分泌出另一種對抗壓力的荷爾蒙--皮質醇。

有場實驗準備了無腸內細菌的無菌白老鼠,與擁有正常細菌的白老鼠,對其施加相同壓力後,發現無菌白老鼠分泌出的皮質醇,是正常白老鼠的兩倍以上。反過來說,擁有腸內細菌的白老鼠就是因為抗壓力較強,身體產生的反應才比較少。

另外還有一場針對免疫相關物質「免疫球蛋白」的實驗,但是這次的實驗對象為人類。

首先對實驗對象實施五分鐘緩慢的刺激後,發現人體花了一小時製造出免疫球蛋白,又花一個小時降低至基準值後,再視情況提升。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接著實施五分鐘的憤怒刺激後,人體花了一小時製造出少量免疫球蛋白後,就瞬間降到低於基準值,且遲遲無法恢復原狀。

事實上免疫球蛋白負責相當重要的工作--保護腸內黏膜。此外,同樣的反應也會出現在全身黏膜上,因此免疫球蛋白不足時會引發鼻炎或變得較易感冒。也就是說,憤怒等負面壓力會降低腸道黏膜的作用,間接降低免疫力。

改善腸道環境與壓力的惡性循環

以前就已經知道,壓力會對腸道造成影響,因此日文中有許多諺語都與這方面有關,例如以「壓不住肚子裡的蟲」表示無法壓抑的怒氣,或是形容下定決心後不為所動的「腹部很沉穩」。

精神與腸道間的關係出現科學方面的驗證後,就可以得知自律神經紊亂會降低腸內黏膜與腸內細菌的平衡,間接導致壞菌增加。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舉例來說,太空人長時間關在狹窄船艙裡會承受莫大的壓力,調查他們接受封閉訓練時的糞便,發現擬桿菌門異常增加。

另外調查阪神淡路大地震受災者的糞便時,也發現念珠菌(黴菌)與假單孢菌屬等壞菌增加了。壞菌增加的同時好菌就會減少,使腸內菌叢失衡。

也就是說,腸內菌叢失衡,身體對壓力的抵抗力會變差,調整自律神經平衡的血清素合成均衡度也會降低,這兩者的失衡會進一步擾亂腸內菌叢平衡,陷入惡性循環。

自律神經失調時,主要受腎上腺素驅動的交感神經,會在接收到刺激時促進腸道分泌正腎上腺素。

腸道因壓力而產生的去甲基腎上腺素,稱為壓力荷爾蒙,目前已知會提高壞菌的病原性。

此外腸內還有一種中間菌,平常不好也不壞,但擁有接收去甲基腎上腺素的開口。中間菌接收到去甲基腎上腺素後會變成壞菌,平常很安份的大腸桿菌也會變得凶惡。這些菌種的攻擊除了會降低免疫力,還會進一步破壞神經傳導物質的平衡。

所以想治療或預防自律神經失調時,腸內菌叢的平衡尤其重要,但是無論腸內菌叢多麼均衡,只要腸道黏膜(腸壁)很脆弱,仍擋不住不好的物質闖入身體。

因此最重要的是兼顧腸內菌叢平衡與黏膜的健康。

作者:溝口徹

譯者:黃筱涵

本文由 世茂出版 授權轉載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