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賴變無賴 老公拼命賺錢給她花 貴婦伸光療指喝下午茶抱怨沒情趣

文/洪培芸

「他是我老公啊,這些不都是應該的嗎?!」

過度依賴,是一種無底洞的深探。

弱勢不一定弱勢,它有時是一種變形的武器。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依賴不是信任,更多時候,這種行徑,更接近於無賴。

「你身上沒現金?但有老公的信用卡附卡一張,吃穿用度全靠老公。這樣子,好嗎?」我們就相約在信義區B開頭的百貨喝下午茶。

朋友相約,地點不只是喜好,有時候,更是身家背景及出入生活圈的象徵。

這間對於我們連經過次數都屈指可數的百貨,卻是她日常逛街、散步,還有採買生鮮蔬果和高級肉品回家烹調、料理的地方。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示意圖/取自免費圖庫PEXELS

「他是我老公,這應該的。我照顧我們女兒到現在上小學,平日放學後,還要送她去學西班牙語、英語、繪畫課,還有雙簧管。我也很辛苦啊!」

她一邊摸著前日剛做好的光療指甲。六隻手指頭有彩繪,另外四隻還有鑲上數量不等的水鑽,好整以暇地說著。

「話雖如此,但你不定時抱怨他做人無趣,生活沒有情趣,豈不是有失公允?他整天都在外打拚事業,才能讓你無須上班,同時能供得起小孩高昂學費、全家吃穿用度,以及一個月十萬的房貸。」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後者真是令我們吃驚!台北市區隨便一間小套房,就足以令我等小小上班族默默哀泣,實在難以想像十萬房貸,到底會是怎麼樣的好風景,以及怎樣的經濟壓力。


▲老公努力賺錢讓貴婦不必工作還能做光療指甲/示意圖/取自免費圖庫photoAC

依賴,不一定屈居弱勢,有時候,那更像是一種武器。

我把人生交給了你,它是你的責任和義務;品質好,是當然;品質差,是你不應該,不是我活該。

外人看來是缺乏現實感,但是他或她的心理詮釋,卻是自己的付出好偉大,如果伴侶不如己意,則是好委屈,而面對外人時,更是萬般不甘心,並且振振有詞。

每個人都能朗朗上口「同理心」,可是多少人能夠做到真正同理,將心比心?

我們難以清楚地去觀照自己,到底自己在關係裡說的話、做的事,背後有哪些潛意識作祟,進而現形。

我們理解的是我們的理解,我們總是以為別人的思考邏輯、情緒及行為反應與我們如出一轍,所以我給的關心,你應該會滿意,也必須滿意,然而我的感受,尤其是委屈及不甘心,對方竟然會無法理解,漠不關心;真是冷血,更是無情。


▲示意圖/取自免費圖庫PAKUTASO

同理心的機制,它涉及了生理層次的腦島結構,更涉及了「自我認知」。

同理心不只是三個字,它涉及了神經基礎的反應,更是與「自我認知」有相當緊密的關係。

換言之,如果我們對於自我的認識其實不夠了解,那麼同理心恐怕也很弱。

我們表現出來的,給予對方的,可能都不是同理心。也難怪時常可見,經常耳聞,接受的那一方覺得我們的關心多半不到位,更多時候是多餘,是負擔,心中則是默默祈禱著「麥擱來」。

此時,請你仔細回顧自己的生命經驗,無論是發生在你自己身上,或者是你周遭的所有人,無論是最親近、朝夕相處的家人,還是從小一起成長的同學,出社會後接觸到的同事、下屬及上司們,你應該會有一個很有趣的發現,那就是人際關係裡確實存在著許許多多的糾結,以及痛苦。


▲相處在一起的人通常存在許多糾結/示意圖/取自免費圖庫photoAC

多數人都不是壞人,甚至沒有絕對的壞人,可能自我認知都是好人,那麼,這麼多以及這麼高比例的誤區,到底都是從哪裡來?

可能都是來自於:對自我不夠了解,乃至於對別人以及關係的錯誤理解。

所以我們容易一而再,再而三無意識地演著自己的劇本,沉溺在自己的心情,看不見整個局勢,更看不見自己的親密關係及人生格局。

依賴並不是錯,但是我們必須看見,並且承認自己的依賴。

在哪些地方依賴,從中獲得了哪些好處,或者因為依賴,少去了哪些經濟上的奮鬥,緩和了哪些現實帶來的辛苦,甚至因此獲得了些輕鬆。

這樣在關係裡,才會出現感恩。看見對方辛苦,以及關懷對方的可能,而不是吸血鬼,欲求總是永遠不滿,甚至因為過度依賴,成為了無底洞的深探。

在我的心理工作中,屢屢看見兒女成年離家或者成家,身為父母的夫妻,進入了所謂的空巢期,即使已邁向中、老年,但伴侶的其中一位卻堅決著要離婚的案例。

而決意離婚的那一位,有不少比例竟然是長年被依賴,長年沒聲音,更沒有或者極少聽見他抱怨的那一位。

【臨床心理師的處方箋】

請你試想,如果我們的身分及角色被取代,依賴就不再能依賴,因為拿掉了這個身分及角色,沒有人會買單,或者不一定會有人買單。

恰到好處的依賴,會有點可愛;也會讓對方覺得自己有能力照顧你,讓你快樂以及自在。但是過度依賴,就會是表面和善,甚至自覺委屈,但其實是惡鬼討債。

【追求精神獨立】

我們都需要學習「精神獨立」,有些時候依賴,更多時候是獨立。

經濟獨立是上一代女人最常見的盼望及心事,因為受制於社會環境、父權體制,以及傳統陋習,因為重男輕女,還有教育不普及,甚至有些人是童養媳。

但現在全數解除了嗎?其實仍有待努力,殘留的遺毒及影響仍是存在,不能掉以輕心。

而「精神獨立」更是我們這一代人的終身課題。因為經濟獨立不一定能精神獨立,也不代表精神獨立。

獨立的人,時常讓人覺得很迷人,甚至進而仰慕。為什麼呢?因為他或她能夠主動給予別人,而不是等著被給予,等著被人滿足與填補。

獨立的人,給出來的關懷與善意,不是變形之後的手段;它沒有夾雜或包裹著其他意圖,剝開來看,其實是一種交換。

人際關係會是終生相伴,我們不可能逃開,也無須逃開。

學習獨立,不要過度依賴,讓我們在關係裡游刃有餘。

希望在關係裡能夠自在呼吸的人,不只是你自己,還有最親密的另一半。

*本文摘錄自《人際剝削:為什麼我們離不開有毒的人際關係?78個原則,贏回人生主導權》

作者:洪培芸

本文由 寶瓶文化 授權轉載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