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北漂青年」根本不存在!個人選擇被悲情化...城市拉力才是重點

文/辦公室廢柴

在2018年的九合一大選期間,「北漂青年」一詞因為新任高雄市長韓國瑜提出後引發熱議,事實上「北漂」一詞存在已久,定義上跟大多數人認知的可能多少有些差異。其實一開始是從中國而來的用語,根據百度百科的定義,是指:

「是指某一人群或一類人,它特指那非北京地區的、非北京戶口的,卻在北京生活和工作的人們。其自身也因諸多原因而不能對於北京有更多的認同感。他們大都會搬來搬去的,給人以漂來漂去居無定所的感覺。收入不高,境況不佳,這一群人被稱為北漂族。」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剛好台灣長久以來也有「年輕人往北跑」的現象,其中不乏一些歌曲來形容從南部上台北工作的情形,像是滅火器的《長途夜車》、羅大佑的《鹿港小鎮》,更早一點還有50年代描述台灣正從農業社會轉型工商型態的《孤女的願望》,都以一種為討生活而不得不到大城市工作的悲情角度描寫,只有林強的《向前走》是帶著追求夢想的角度來看待北上工作這件事。

我自己本身就是從大學時期開始,遠自屏東到台北求學、工作的「北漂青年」,然而我並不覺得這件事應該要被訴諸悲情。在選舉期間有人問我,「北漂」是不是假議題?是的,對我而言這確實是一個假議題。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1、戶籍問題

首先我們要了解中國的「北漂」與台灣的「北漂」有什麼不同:擁有北京戶籍的人能夠在買車買房、教育、就業、醫療等多項權益上受影響,沒有北京戶籍就得花上較多錢在上面。

但台灣不會因為你的戶籍地而受到影響,無論你的戶籍地、現居地是否相同,都能在這些權益上受到一樣的待遇。

2、北漂回家難?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對於在台北工作的外地人,說起返鄉好像是一件長途遠征的事一般,事實上台灣的「一日生活圈」已經算完成了,即便是像我一樣從最北的城市移動到最南的城市,搭高鐵轉火車頂多3、4個小時,省錢一點搭客運也才5個半小時,周休假日要回家並非不可能。更別說客運2小時就到台中,我身邊來台北工作的中部朋友對「北漂」一詞根本無感。

而中國的北漂族要回到老家一趟,可能不只是要搭火車,要是在偏僻一點的地方還要花上不少時間轉乘、走路,對他們來說回家可能是要花上1、2天甚至數天的事情。

3、在台灣真的有人會以「北漂」自稱?

就我所觀察到的狀況,年輕人通常很少在現實中稱自己是北漂。會親口說出「北漂」二字的,大多是中老年一代用以形容自己到台北工作的兒女,尤其是在選舉期間炒作後,這個名詞才被廣泛運用。

其實我自己是非常不喜歡被稱作「北漂」,因為這樣就會把「來台北工作」這件事給悲情化,台灣選舉特別愛打悲情牌,這也是我認為「北漂」是假議題的原因,只是個為了訴諸悲情而丟出的話題而已。

放眼世界,哪個國家的首都不是國內最繁榮、最多工作機會、匯集最多外地人的地方呢?就好比東京之於日本、巴黎之於法國,這是大城市對人們產生了拉力,而非家鄉對人們產生推力,刻意去塑造「又老又窮」來掛勾跟「北漂」的關係,其實是個不公平的理論。

4、「北漂」只為討生活?其實都是個人選擇

台北工作機會多、薪水較高是一個事實,但這不代表每個到台北工作的人都能賺到比返鄉工作還多的錢,以我自己為例,在台北工作雖然賺的錢絕對比在高屏工作來得多,但是扣除房租水電以及一些住老家能夠節省的日常飲食開銷,扣一扣其實跟在南部領2萬多的工作差不多。

「那為何還要繼續在台北工作呢?」喜歡台北的繁華生活、藝文活動都集中在台北、大明星都在北部開演唱會、想做的職業只有在台北才有工作機會,100個從外地來的人會有100種理由,其實所謂的「北漂」只是一種選擇,有人為了追求夢想、有人為了賺大錢,但絕不是逼不得已才做的決定(否則那些住在其他縣市的人豈不是要餓死?)

或許在台北並不會過比較好的生活,但這也不意味會過著糟糕、孤獨、整天吃不飽的生活,很多都是大家對於到外地工作這件事所產生的刻板印象罷了。

寫這篇文並不是想要去指責用「北漂」這個詞的人,主要是想告訴大家,無論在哪裡工作生活都好,這一切都是自己的選擇,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家鄉能夠繁榮發展,也不應該認為只靠4年一次的一張選票就能一夕改變,想要有怎麼樣的生活,其實也該由我們自己的去創造才是。

廢柴的粉絲團開張了,想要聽廢柴分享音樂、電影或是講幹話,就快來點個讚吧!

延伸影音...